被误解的盲盒!16亿暴利背后,它从来不是割韭菜神器
摘要:盲盒的背后站着形形色色的潮玩设计师。它绝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偶然间迸发灵感就能造就,而是来源于设计师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自我的映射。
一个小小玩具,潜藏着万亿商机。
6月1日,潮玩品牌泡泡玛特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也就是说,它要上市了。一家被外界冠以“做玩具的”公司,几年间就从名不见经传到剑指资本市场,实在了不得。
而它背后所折射的大众心理和文化现象,更是可以称作为一种奇观。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也许你并不知晓泡泡玛特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盲盒”。
从去年开始,一个名叫“盲盒”的产业就闯入了大众的视野。
顾名思义,盲盒是以一个系列推出的玩偶,一盒一个独立包装,特别之处在于,消费者在拆盒之前,永远不知道盒子里装着的是什么造型的玩偶。
盲盒有多火热呢?
以盲盒为主要销售产品的泡泡玛特,从2017年到2019年这三年间,总营收分别为人民币1.581亿、5.145亿、16.834亿元,三年营利暴涨227.2%。
去年,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销售额达8212万元,超越了乐高。只用9秒,消费者就抢空了5万个泡泡玛特labubu盲盒。
随着盲盒市场的火热,关于它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那个在盲盒自助机前一边拆出一个小玩具一边欢欣雀跃的少女,还有那些花一整夜时间在潮玩展会门口排队的年轻人,或者在潮玩店一边摇盲盒一边念念有词的男人,看上去都幸福无比。
不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些人看了,或许只会在心里翻上一个白眼:幼不幼稚?
疯狂的炒盲盒现象愈发加重了这一印象:
闲鱼上一个原价60元的盲盒隐藏款,可以叫到3000元的高价。
一对北京的夫妇,自从入了盲盒圈,几个月就花了20万;
一个日本男子,家里的盲盒摆满了整面墙,平均下来每个月都要花费40万;
这样的报道越多,看客就越发不能理解。他们进而得出一个结论——盲盒是割韭菜利器。买盲盒就是在交智商税。
这一心理并不属于个别现象。微博上关于盲盒是不是割韭菜的话题讨论,有一千万的阅读量。
随着泡泡玛特上市传闻的报道,这个言论又以嘲讽的姿态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
盲盒里有生命
认为“盲盒在割韭菜”的人,主要有这么几个理由。
——盲盒的生产成本往往在10元左右,根本不值得卖五六十块。
实际上,盲盒的产品颜色搭配、姿态设计、做工精细度,都大有讲究。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更是难以用价格来衡量。
盲盒的背后站着形形色色的潮玩设计师。它绝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偶然间迸发灵感就能造就,而是来源于设计师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自我的映射。
“一定要有故事和内容,玩具才有生命,每一款作品我都会帮它写一篇故事。”
“我设计的玩具主题都不一样。这不只是单纯的换色,我真的希望能在玩具里注入想法或精神。”
“我将环保意识注入到了作品中。”
消费者购买盲盒,不只是在买潮玩本身,也是在为设计师的心血支付溢价。
——盲盒是在利用人们的赌性,本质是一种变相赌博。
固然,盲盒的抽奖机制切合了人们的游戏心理。但赌博机制真的是盲盒热卖的本质吗?并不是。盲盒里的玩具,才是玩家屡屡入手的关键原因。
一个个憨态可掬的玩具,除了可爱属性,还可能包含着街头文化、中国文化、波普文化等各种内涵,绝不是玩具那么简单。这,才是真正吸引玩家的地方。
——盲盒是消费主义造就的陷阱。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指的是,其社会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被误解的盲盒!16亿暴利背后,它从来不是割韭菜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