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春潮涌 以项目建设激活沈阳经济一池春水
摘要:“谋、立、推、建、产”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这已成为沈阳市发展改革委自上而下形成的行动自觉和集体共识。
——访沈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一级巡视员张文哲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安宁报道
春日的辽沈大地,万物竞发。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沈阳市发展改革委以项目建设“谋、立、推、建、产”全周期体系为抓手,掀起了一场以项目驱动产业升级、以创新引领城市转型的澎湃浪潮。
“抓项目,本质是谋产业未来,是我们始终秉持的理念。”沈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一级巡视员张文哲对本报记者表示,沈阳市紧扣“东北、辽宁全面振兴”主线,构建“谋、立、推、建、产”全周期体系:高位谋,今年一季度谋划项目总投资4.2万亿元;高效立,今年首批新建项目前期手续办结率达85%;聚力推,高效实施项目建设“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加速建,1400余个项目一季度开复工形成梯次推进;全力产,预计全年500个竣工项目蓄势达产,实现项目建设与产业链升级深度融合。以辽宁省集成电路先进装备产业基地项目为例,依托薄膜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既有优势,通过建设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布局前道量测设备产业、建设中试基地及国产核心零部件测试验证中心,构建起“装备—零部件—验证服务”全产业链条。生动诠释“项目即产业载体”理念——以实体项目撬动产能突破,牵引产业链生态整体升级。
在巩固产业焕新成果基础上,同步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沈阳市谋划建设东北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基地项目,突破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换流阀等设备“卡脖子”技术难题,有效服务于海上风电送出工程和新能源光伏、储能、风电等应用场景。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项目谋划易,落地难。如何破解土地、资金、政策、配套等要素制约?张文哲说,沈阳的答案是:以改革为动力、促发展,系统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渠道,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降低用地、用工及融资成本,充分激发项目建设市场活力,从而让要素改革成为破题之钥。以投资额120余亿元的“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产业园项目”为例,通过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谋划建设中欧班列集疏运基础设施、陆港国际贸易、陆港能源制造、陆港高端制造、低空经济等板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揭榜挂帅”机制的引入,在低空经济板块发布建设需求,吸引多家民营企业“揭榜”牵头,政府提供空中交通管理、金融资源等政策支持,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运营。这一模式不仅可加速项目落地,还催生出维修养护、教培等新业态,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项目建设需兼顾“务实”与“前瞻”。张文哲介绍,一方面,沈阳市紧盯国家政策窗口,抢抓机遇谋实项目。例如,围绕《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包装申报总投资额300余亿元的“风光氢融合生物质绿色醇油”示范项目,依托康平县丰富的生物质秸秆和风光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建设绿色醇油生产基地,为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家门口”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以“无中生有”的魄力布局未来。依托航空航天物质基础和智力资源,争取低空经济试点城市,规划建设人工智能算力、空管、地面网等基础设施,并与都市圈交通体系联动,打造“都市圈+低空经济”一体化建设新模式,预计拉动投资上千亿元。今年,10吨级全新大型物流运输无人机将实现首飞,有望显著提升沈阳市物流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谋、立、推、建、产”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这已成为沈阳市发展改革委自上而下形成的行动自觉和集体共识。
如今的沈阳,发展脉搏强劲跃动,项目建设勾勒美景。张文哲介绍说,今年,沈阳市谋划储备“十五五”期间重大项目100个,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47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瞄准6%;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投资额近总盘半数。这些数据背后,是“谋、立、推、建、产”体系下政用产学研多方合力的结果。
张文哲表示,面向未来,沈阳将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目标,以更大格局抓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和改革开放。向南,以大海为媒,以港口为锚,推进涉海工业、涉海科研与涉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向北,深化中欧班列与满洲里、绥芬河口岸联动,高效融入“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向东,把握RCEP机遇,助力企业深入参与日韩经贸合作,“走出去”拓展市场;向西,推动沈阳都市圈更好融入京津冀,“双域联动”共建产业协作示范区。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