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英山:“脚底板”踏出易迁后扶新路径 “田坎办公”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摘要: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对易迁群众未来生活切实保障的深度谋划。
中国发展网讯在湖北省英山县的广袤乡村大地上,一场以“脚底板”丈量民生温度、用“田坎办公”书写发展篇章的行动正火热展开。3月5日至13日,英山县发改局的干部们化身民生“勤务员”,穿梭于11个乡镇的田间地头,为91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把脉问诊”,力求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成为易迁群众迈向富裕新生活的坚实阶梯。
田间“质检”:带着问题找答案
“这个项目选址是否合理?用地是否合规?项目建成后能带动多少搬迁群众就业?项目资金使用计划是否科学?是否会增加村集体债务?”这一连串直击要害的问题,是英山县发改局干部们在此次核查中的“灵魂拷问”。他们手持“放大镜”,不放过项目规划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瑕疵;怀揣“计算器”,精细核算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与效益。
从项目的初步蓝图到具体实施细节,干部们与乡镇、村“两委”干部以及易迁群众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在[具体乡镇名称]的一处易迁后扶产业基地选址现场,工作人员对照图纸,实地查看地形地貌,考量交通便利性、水源条件等要素,与当地干部探讨如何优化布局,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后续运营成本。面对群众关切的就业问题,他们一笔一笔地算着“就业账”:项目建成后预计吸纳[X]名劳动力,按照不同岗位的薪资水平,将为搬迁家庭带来年均[X]元的增收。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对易迁群众未来生活切实保障的深度谋划。
双重角色:既是“质检员”,更是“辅导员”
英山县发改局的干部们深知,此次核查绝非简单的“挑刺”,更重要的是为项目成长“施肥浇水”。他们不仅以严谨的态度对项目可行性、必要性、效益分析等进行深度剖析,充当严格的“质检员”,更主动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为基层答疑解惑,出谋划策。
当部分村“两委”干部对项目资金申报流程一头雾水时,发改局的业务骨干们现场拿出文件,逐项解读政策要点,手把手指导填写申报表格;针对一些产业项目在市场对接方面存在的迷茫,干部们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牵线搭桥引入专业农业合作社、电商企业,帮助规划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出”。一位参与项目规划的村干部感慨地说:“以前心里没底,好多事不知咋干,发改局的同志来了,不仅指出问题,还教我们咋解决,这让我们信心倍增,干事更有劲儿了!”
一线“解题”:让政策落地、问题归零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县发改局副科级干部李军的这句话,道出了“田坎办公”的真谛。此次现场评审,就是要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将政策春风直接吹进群众心田,把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绊脚石”就地化解。
在为期九天的核查中,工作专班共收集各类问题[X]余个,涵盖土地流转、技术支持、资金缺口等多个层面。对于能当场解决的,干部们现场办公,协调各方力量立行立改;对于需要后续跟进的,逐一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确保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实打实的帮扶,易迁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府为他们谋幸福的决心与行动,也让“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愿景不再遥远。
展望未来: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加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场春日里的“项目问诊”,如同播下的希望种子,正为英山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英山县发改局主要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行‘一线工作法’,持续开展‘点对点’精准指导,‘面对面’贴心服务。随着一个个易迁后扶项目茁壮成长,我们有信心让每一位易迁群众都能共享发展红利,助力英山县乡村振兴跑出令人瞩目的‘加速度’,在乡村大地上绘就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壮美画卷。”
英山县发改局用“脚底板”走出的这条易迁后扶之路,正越走越宽,向着乡村振兴的光明未来坚实迈进,也为各地如何做好民生工程落地、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廖亮 孔德威 舒文 雷刚)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