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 将有力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份新闻发布会透露,已推动各方面出台“两新”工作实施细则近300项
摘要:李超表示,展望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
近期,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在全面承接省市政策基础上,结合本地消费市场实际情况开展以旧换新行动。图为顾客在富阳晋安家电的收银台办理政府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申领手续。商场收银员协助顾客下载“云闪付App”领取补贴券,最终订单支付价格直接扣减补贴金额。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付朝欢
对完成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怎么看?今冬保暖保供形势如何?以工代赈接下来还有哪些安排?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1月份新闻发布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就近期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望延续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9月份我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李超从供给、需求、预期三个方面分析认为,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11月、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我们正与各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李超表示,展望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
从发展动力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在加快落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持续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从市场空间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待释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我国的整体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的消费需求。此外,节能降碳改造等领域也存在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业态,以及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务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产业链堵点卡点有望进一步打通,这些都将不断催生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从政策支撑看,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面落地见效;同时,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精准调控、逆周期调节等工具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系统集成、精准发力,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总的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李超说。
近300项“两新”政策细则出台
李超介绍说,“两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统筹协调,截至目前,已经推动各方面出台实施细则近300项,持续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努力以“两新”政策激发品质新生活、产业新动能、市场新活力。她从三个方面介绍“两新”政策落实情况。
——更好服务群众消费需要。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汽车、家电、家居等三大类重点产品,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各地用好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实实在在地支持消费者对更优质、更智能、更环保产品的需求。从数据看,“换新”政策推动家电销售不断回暖,10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消费者更青睐节能产品,初步统计,在“换新”活动中,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加大力度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政策聚焦工业、农业、建筑、教育、交通、文旅、医疗等7个重点领域,拿出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直接安排到项目,同时在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发布112项标准,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更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促进产业向“新”向“绿”发展,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支撑经济回升向好。“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前10个月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李超表示,下一步,在“两新”工作推进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持续加强资金全链条监管,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依法严查“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扣”等行为;持续做好回收循环利用工作,指导新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布局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开展废弃电器电子非法拆解专项检查。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开展加力支持“两新”政策效果评估,总结延续好的经验做法;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
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因素持续增多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采取多项措施,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李超介绍说,一方面,持续完善法律政策。加快民营经济立法进程并公开征求意见,推动各地方各部门聚焦民间投资、公平准入、融资支持等,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推动解决问题诉求。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6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截至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各种渠道收到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1234项,已办结696项,协调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大力推动有关方面持续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从统计数据和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李超说,从投资看,前10个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4%,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2.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领域民间投资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从外贸看,前10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9.3%。从市场活力看,市场消费潜能正在加速释放。比如,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的网络零售增长明显加快,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3%,增速比前9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
李超进一步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继续充分发挥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落实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才能切实保障各类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开展经营和竞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对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情况开展了第7批排查清理,公开通报了10个典型案例。自2021年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至今,已累计公开通报整改7个批次115个案例。
李超介绍说,2018年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来,“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确立,清单事项大幅缩减;同时也要看到,在负面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增设准入条件、设置准入障碍等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严处个案,对一些违规做法形成有效震慑。
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把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通报,作为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地方违背市场准入制度情况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通报一起,加快破解各类市场准入“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依法依规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的准入环境。
2025年度以工代赈专项投资提前下达
今年前三季度,以工代赈累计吸纳245万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接下来还有哪些安排?
以工代赈,是政府在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安排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发放赈济款的一项政策。“实施以工代赈,主要是为了加强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劳动实现增收、提高技能。”李超在回答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提问时介绍说,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40年,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四五”以来,以工代赈已经由一项专项扶贫政策转变为一项综合性帮扶政策。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仅2023、2024年就累计吸纳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超过500万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660多亿元。
李超说,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门提前下达了两批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90.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000余个。初步测算,提前下达的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将吸纳20余万名群众就近就业、计划发放劳务报酬超过27亿元;如果算上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就业、发放报酬的规模还将翻几番。
预计今冬明春能源资源供应有保障
近期,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供暖季。“这期间保障好群众温暖过冬、企业有序生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李超说,为做好今年的能源保供,我们在保障能源生产供应、提升顶峰保供能力、能源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民生用能供应保障、恶劣天气应对准备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已经提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截至目前,储备方面,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平均可用超过30天,地下储气库提前完成注气任务、实现满库入冬;生产供应方面,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1.6亿千瓦,10月份以来煤炭、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此外,其他环节各项工作也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今冬保暖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研判各方面情况,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李超说。
“我们也认识到,极端天气、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等风险不容忽视,能源保供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地方、部门、企业,落实好保供各项重点任务,特别是千方百计抓好民生等关键领域的用能保障,抓好尖峰时段、极端天气等关键情况的用能保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