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自然生态系统: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来自全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培训班暨现场会的报道

2024-11-19 16:5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会议分析研判了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形势和问题,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职尽责,抓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质量,抓好计划执行和事中事后监管,抓好深化改革和重大政策预研,抓好“十四五”收官和成效总结评估,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2018年以来,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不断推进泜河生态涵养工程,以“防洪、生态、文化、宜居”为功能定位,打造河畅、水清、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图为初冬的隆尧县亦城村泜河。新华社

2018年以来,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不断推进泜河生态涵养工程,以“防洪、生态、文化、宜居”为功能定位,打造河畅、水清、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图为初冬的隆尧县亦城村泜河。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陈荟词  张晶

为科学有序推进“三北”、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交流各地工程建设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近日在湖北省十堰市组织召开全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培训班暨现场会。

记者从培训班上获悉,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呈稳定向好趋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稳定在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以上,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十堰,碧水环绕、青山连绵,浩浩汉江依山而行、穿城而过,在丹江口与丹江之水相汇。这里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

60多年来,十堰切实履行“守井人”职责,筑牢水源地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润泽京津冀豫26座大中型城市1.08亿人民,已成为沿线城乡供水的生命线。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永定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被中国环境科学组织评为首批“中国好水”,农夫山泉增设生产线,燕京啤酒、北冰洋等建设投产,王老吉、百岁山等即将落地,“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产业集群崛起。今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对保水护水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随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增发国债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等项目的实施,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十堰市林地面积2922.39万亩,森林面积2549.63万亩,均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71.82%,森林蓄积量11865.43万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二;该市物种丰富度位居全省前列。

培训班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选择在十堰市召开,主要是近年来湖北省和十堰市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抓手,抢抓增发国债等发展机遇,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能力,在项目建设成效、全流程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做法,值得系统总结和全面推广。

十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澍表示,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战略性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将以此为窗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殷殷嘱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定不移把保水护水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着力提升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火焰山”成了“花果山”

培训期间,参训人员在丹江口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十堰市国债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点参加了现场教学。

火焰山项目片区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市石鼓镇白石河流域337省道边,处在丹江口水库“临水1公里”生态红线内,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正如其名,这里曾是一片严重石漠化的“火焰山”,土层瘠薄,水土容易流失,树木难以生长,造林护林十分困难。为保护好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地,十堰市将火焰山片区纳入2023年度丹江口市双重项目退化林修复实施地块。该片区工程营造林面积13609.4亩,小型水利水保措施62处,工程投资1023.4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913.06万元、地方投资110.4万元。

调研组一行来到一处山脊上,放眼望去,不远处的一片柑橘林已到了成熟的季节。据介绍,近年来,“火焰山”通过前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和近年来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探索出了“挖窝+移土+砌石”的石漠化治理经验。与此同时,周边群众在发展柑橘和油橄榄产业中得到增产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昔日的“火焰山”披上了绿装,摇身一变成了“花果山”。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据介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安排的中央投资上,“十二五”期间林草生态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总规模为569.8亿元,“十三五”期间大幅增长到了998.2亿元,而“十四五”前四年,已经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2023年增发国债、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资金1598.1亿元。“除了直接安排的投资,我们还积极支持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对符合条件的相关产业类项目,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予以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十堰市环丹江库区重点火险区生物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2030.21万元,其中增发国债资金19251万元。其中,牛河林区牛家河村黑石山森林防火生物阻隔带项目点位于牛河林区公墓东侧,为防止祭祀用火引发山火,十堰市将其列入项目范围。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每天会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护,每月进行一次实地无人机飞行核查和前后数据对比。项目实施后,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林带内,起到阻隔山火蔓延、切断火源的作用。

记者从培训班上获悉,截至目前,湖北省2023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率达到100%;增发国债资金完成率达到95.12%,国债资金支付率达到67.3%。

“湖北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2.11%,湿地面积达到2620.35万亩,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

各地交流新成效新经验

“近年来,全国发展改革农经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大政策统筹、投资支持、机制创新、项目监管力度,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培训班上,内蒙古、陕西、新疆、湖北等地作了典型发言,辽宁、江西、山东等地也提供了典型案例供交流学习。国家林草局专家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专题辅导。

横跨“三北”地区的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我区将新能源开发与防沙治沙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深入实施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现了增绿、增能、增收一举多得。”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副处长张丽娟表示。

陕西结合自身地形地貌特征,在关中平原主要是以林养水,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动区域植被恢复,强化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在陕南秦巴山区主要开展退化林修复,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处长孙越鑫表示,通过持续推进,陕西“一山两河”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处长王虎表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以锁边为重点,突出绿洲外围风沙危害区、重要设施沿线保护,布局“一圈、两区、三线”主战场。具体来说,“一圈”,围绕沙漠边缘,重点对林草湿空白区、绿洲外围风沙危害区实施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锁边。“两区”,在受上下风口影响的10个县域风沙危害区,实施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种植林果等;在沙漠中的15个自然保护区(地),实施工程固沙、生态修复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三线”,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南北贯通的公路线,叶尔羌河、和田河等5条河的河岸线,实施草方格、退化林草修复、引洪灌溉等,巩固提升宽0.15公里~22公里、长7710公里的防风固沙阻隔带。

“大兴安岭冬季漫长,有效施工期仅有4~5个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许晓光表示,在此情况下,深入实施“准备之冬”行动,变“冬闲”为“冬忙”,提前做好新建、续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和施工要素保障,逐一制定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第一时间开复工。

会议分析研判了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形势和问题,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职尽责,抓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质量,抓好计划执行和事中事后监管,抓好深化改革和重大政策预研,抓好“十四五”收官和成效总结评估,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