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国家发改委:2030年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2024-06-25 10:51 中国发展网

摘要:《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将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中国发展网讯  6月24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编制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将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

当前,我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呈现总体改善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候鸟迁飞通道涉及范围广、保护对象多,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是部分栖息地面临威胁。全国候鸟重要栖息地中,仍有相当部分存在保护管理空缺,且大部分栖息地较为分散,调查监测设施不完善。外来物种入侵、湿地萎缩、水质污染、人为盗猎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候鸟的活动范围和栖息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候鸟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白鹤、东方白鹳等少数濒危物种和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局部重要栖息地上,保护措施也较为单一,全过程、一体化保护局面尚未形成,栖息地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升,科技支撑不足。

三是资源监测能力亟需加强。囿于候鸟的迁飞特性以及调查监测手段落后,鸟类调查覆盖种类和范围均有较大局限性。各地候鸟资源监测存在同步性和连续性较差,数据获取和共享困难、分布不均衡、可比性和兼容性不足等问题。禽流感等疫源疫病威胁较大,监测预警能力不足。

四是社会保护氛围有待提升。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共识日渐增强,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过度挤占或不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空间的现象,捕鸟毒鸟事件仍未禁绝,局部地区鸟类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间的矛盾不容忽视。

《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将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栖息地生境质量明显改善,基于自然的栖息地适应性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关键栖息地候鸟数量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多元共享的全国性鸟类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站点布局更为均衡,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爱鸟护鸟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推动我国由全球候鸟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