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快构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近日,随着气温升高,人们纷纷来到户外踏青游玩,乐享春日时光。图为自行车爱好者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村的油菜花海中骑行。 新华社
陈军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构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部署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图、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不断提高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深刻认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我们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放到长三角乃至国家发展大局中谋划定位,为长三角更好发挥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作用,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安徽力量。
深刻领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个统筹”。我们将牢牢把握“四个统筹”要求,充分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争光添彩。
深刻把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项任务”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我们聚焦“五项任务”,紧紧围绕认识再提升、问题再梳理、目标再聚焦、施工图再完善、任务再落实,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牵动性标志性的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
坚定自信、乘势而上,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
我们始终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引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安徽在全国发展战略全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赋能下,安徽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2023年,全省经济总量4.71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7.8%,总量升至全国第10位。粮食产量830.16亿斤,再创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9亿元,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万亿元。52项居民服务应用事项实现长三角“一卡通办”,15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长三角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与沪苏浙共建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势凸显。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全国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先后落户合肥,全省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7。制造特色鲜明,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产,全国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内陆腹地广阔,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覆盖全国近30%的人口、近35%生产总值和近40%消费市场。生态资源良好,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能源保障基地和“大粮仓”“大厨房”“大菜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重要传承复兴地。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全面融入长三角,深度拓展了安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资金、技术、人才净流入,安徽迎来了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2023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789个,实际到位资金8743.4亿元、同比增长7.2%。新登记经营主体141万户、增长19%,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4家,总数175家、升至全国第7位,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国第6位。全省共吸纳沪苏浙地区技术合同7090项,合同成交额1061.49亿元,分别占全省吸纳技术合同的20.2%和22.4%。省外高校毕业生净流入约24万人,农民工回流约110万人。
强化担当、主动作为,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落实“四个统筹”“五项任务”要求,积极构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加强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和跨区域协同。一是共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建长三角国家实验室体系协同机制,推进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二是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安徽转化落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放大“科大硅谷”改革试验区效应,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三是共同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汽车首位产业,促进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制造业协同发展。
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常态化对照学习沪苏浙机制。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等高对接,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二是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循序渐进推进与沪苏浙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三是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在产业转移承接等方面探索建立成本共担、财税分享机制。
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一是建好高能级开放平台。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安徽联动发展区。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二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合肥国际陆港建设,争创国家级中欧班列合肥集结中心,共同提升长三角中欧班列运输能力。三是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畅通与民营企业的沟通渠道,着力破除市场准入、招投标等领域影响公平竞争的规则障碍和隐性壁垒,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级版。
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建设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跨省无缝衔接。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化重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着力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碳汇经济、省际碳汇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三是进一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高标准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一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共建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协同沪苏浙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和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在皖北地区进行产能储备和适当备份,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确保金融领域安全。开展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攻坚行动,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三是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合力打造“平安长三角”。
(作者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