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
摘要:“我相信,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未来之城大有可期,必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欢迎大家到雄安去看一看。”郭兰峰说。
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北京与天津携手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合作平台,也是中关村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项目,自2017年正式破土动工以来,累计注册各类经营主体1529家,其中2023年新增502家。图为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一景。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成静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迎来“十岁生日”。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的有关情况。“总的来看,过去的10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会上表示。
七方面进展诠释“夯基垒台、落子布局”
郭兰峰介绍说,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与中央有关部门一起,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2015年6月,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此为蓝图,中央区域办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方案,将重点任务分解细化,而且每年都通过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对这些任务进行清单化闭环式落实,同时,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产业、教育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形成了目标一致、层次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
第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眼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构建形成了疏解的方案和政策体系,推动首批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同时也出台了关于户籍、投资以及疏解到雄安的职工或者企业的工资收入等政策。
第三,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当前,雄安新区城市的框架已经基本显现,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新区也有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代码、车牌等。
第四,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近3万多名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环球影城成为旅游地标,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已经建成亮相。
第五,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北京和河北联合成立了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10多家北京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取得实效,2023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2200万标箱,比2014年增长58%。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空气质量最优城市。
第六,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万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同时,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
第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各种显性隐性壁垒正在破除,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自贸试验区51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牢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心使命,加快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郭兰峰说。
减量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目的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包括人口过度增长、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以及社会管理难度比较大等。
郭兰峰表示,要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就要减少非首都功能,跳出北京看北京,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化解北京的问题,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又带动天津和河北发展。
郭兰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区域办会同有关方面坚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结合,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加快构建疏解政策体系,分批分期推动相关功能疏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控增量,严格审批在北京落户的一般性制造业等项目,一批原来准备在北京落户的非首都功能设在京外。对于符合“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比如社区的一些“菜篮子”工程则积极予以保障。另一方面,有序推动存量向外疏解。一是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向京外有条件的地区转移。2014年以来,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业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二是推动中央单位所属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的雄安校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雄安院区都已经开工建设,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矿产等央企雄安总部正在加快建设,中国三峡、中国船舶、中国电子总部也分别从北京迁移到武汉、上海、深圳。
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北京市用减量来倒逼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城市深刻转型,实现了减量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
“10年间,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在全国省级地区一直处于最优水平,走出了一条减量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夏林茂说。
未来之城大有可期
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郭兰峰表示,前几年做的主要工作是绘蓝图、编规划、出政策,目前这些管长远的重大的基础工作基本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到大规模建设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阶段。
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党中央批复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出台支持雄安新区改革开放的文件,这是顶层设计。接下来,雄安新区4个基础性规划出台,交通等20多个专项规划以及财税等20多个配套政策也都印发实施。据河北省常务副省长张成中介绍,河北出台住房、户籍、教育、医疗等10个配套方案,新区医保待遇水平不低于北京,公积金缴存标准实现了与北京同步。
经过近7年的建设,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拉开、雏形显现。目前,“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网络已经全面建成,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京雄城际开通后,北京西站到新区的通勤时间在50分钟左右,从大兴机场到雄安新区19分钟就可以到达。
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张成中介绍,河北出台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压实全流域38个县(市、区)责任,一体推进补水、治污、防洪,统筹实施清淤疏浚、百淀连通、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有效治理淀中村、淀边村生活污水,建立常态化补水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淀区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水平,野生鸟类达到了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据统计,全世界只有1000多只的“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淀区安家,它对环境极其敏感,这说明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是非常优良的。白洋淀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在雄安,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也不断增加。河北积极统筹“职住平衡”,雄安商服中心等一批高品质的商业办公住宅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校区已开始招生,雄安宣武医院开始接诊,北京与雄安新区第一批33项公共服务同城化事项已经发布,实现“北京的事雄安能办、雄安的事北京能办”。京雄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公共交通、就医购药等多个应用场景两地互通。
“我相信,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未来之城大有可期,必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欢迎大家到雄安去看一看。”郭兰峰说。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