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关键小事”迎来政策红利
摘要:“多年来,高校扩大规模和宿舍扩建没有同频共振,这个《意见》的出台正是对高校学生宿舍建设这一‘关键小事’的积极回应,充分体现了政策高度和温度。”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吴秋翔表示。
本报记者 | 程晖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多渠道支持高校学生宿舍建设,优化高校学生宿舍功能设置,加强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努力把高校学生宿舍打造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来,高校扩大规模和宿舍扩建没有同频共振,这个《意见》的出台正是对高校学生宿舍建设这一‘关键小事’的积极回应,充分体现了政策高度和温度。”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吴秋翔表示。
我国高校宿舍总量存在较大缺口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我国高校宿舍总量存在较大缺口,很多高校都没有达到本科生生均10平方米、硕士生生均15平方米、博士生生均20平方米的标准,“6人间、8人间”普遍存在,有的省份高校“在线抢宿舍”、重回“十人寝”、校外集体租房等现象频现。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持续提高,高等教育入学规模快速增长,高校宿舍与入学人数间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吴秋翔谈道,预计在2032年前后,入学人口“洪峰”将抵达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总规模较当前至少增加1200万人,这意味着学生宿舍的供给缺口将越来越大。
近年来,现代化的科研楼、实验室、图书馆拔地而起,我国高校办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学生宿舍一直是校园建设中的“背光面”。很多宿舍年代久远,不同程度存在墙体开裂脱落、屋顶漏水、外墙渗水、门窗腐烂变形等情况。
吴秋翔分析了出现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一是高校扩大规模和宿舍扩建没有同频共振。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持续扩大,从2012年的3325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4655万人,涨幅达40%。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层面缺乏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多把有限资金优先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三是缺少建设腾挪空间。很多高校现有宿舍层数少、房龄老、土地利用率低,亟需“拆旧建新”。但是“拆旧”“修旧”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在住宿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搬出的学生无处安置,制约了宿舍翻新改造。
四方面政策措施支持宿舍建设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高校宿舍与入学人数间供需矛盾的最重要原因。那么,钱从哪儿来?
“《意见》直击宿舍建设资金难点,提出‘健全多元筹资机制’,部署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既发挥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撬动作用,将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又压实了建设高校学生宿舍的高校主体责任。既鼓励商业银行量身定制‘一校一策’,又强调‘贷后管理’债务风险,有助于形成中央地方联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筹资新格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意见》从四方面提出政策措施。一是健全多元筹资机制。二是多渠道扩大学生宿舍资源。三是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四是加强宿舍管理和服务。
“《意见》明确提出,多渠道扩大宿舍资源,既有对新建的要求,也有对存量资源的改造提升。这意味着,补缺口不再纯靠新建,而是改扩建、修缮、改造提升多措并举,算好精细账、深挖存量房,同样大有可为。”王明姬表示。
加强宿舍资源统筹调节
“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比如,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将产生显著变化,未来研究生教育在学规模将持续增大,按照硕士生和博士生住宿相对较高的生均面积标准,宿舍紧缺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毅表示。
“另外,当前出现的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趋势,会在15年后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即2038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将逐年下降。因此,有人担心当前的新建宿舍是否会在未来闲置?答案是否定的。”王传毅分析说,这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可由政府调节毛入学率确定,因此在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会基本稳定,至多略有下降。同时,若适时修订提高生均住宿面积标准,住宿资源需求增大,则宿舍资源供需仍然能保持相对平衡。
“为充分引导高校健全基本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意见》提出以约束条件定招生规模的重要调节机制。”王传毅谈道,如将“推动招生计划与宿舍面积挂钩”,将高校学生宿舍达标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参考因素,对学生宿舍面积总量缺口大、学生反映强烈的高校,不新增招生指标,甚至压缩指标,从而倒逼学校先“筑巢”,再“引凤”。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