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再次启航,加速驶入“大港时代”
摘要:围绕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的定位,泸州将继续招引知名粮食龙头企业,推动粮食物流中转、智能化仓储、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深化产销合作,盘活现有仓储物流及企业资源,进一步拓展进口粮和北粮南运业务。
裴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泸州港”位列其中,泸州成为本批次四川省唯一入选城市,“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年度建设项目。
图为泸州港实景。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建成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泸州是云、贵、川、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是四川省第一大水运港口和唯一开通国际水运、陆运双通道的城市,具备完善的“水公铁空邮”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战略引领
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核心
2018年12月,泸州成功入选全国30个、四川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支持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决策部署,泸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的“要高水平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2022年11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干线港口布局及港口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提出长江上游地区港口将成为长江干线港口吞吐量的主要增长点。
去年7月,川渝两地联合印发《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方案》,提出要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的定位,围绕“开放引领、区域协同、内提质效、外保安畅”目标要求,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泸州是四川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也是全省唯一开通国际水运、陆运物流双通道的城市和四川航运的“主战场”。在一系列国家省内重大战略的引领下,泸州市积极作为,抢抓机遇,成立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实体化运行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充分把握枢纽功能与定位,结合经济社会与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高质量编制《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规划了港口多式联运与集散区、粮食临港仓储与加工区、国际物流与配套服务区、铁路多式联运与仓储区、区域分拨与城乡配送区5个功能区,并将31个相关项目纳入其中。
根据《方案》,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占地约5560亩,紧邻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由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共同组成。定位立足川南、服务全国、对接全球,全力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四川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示范基地、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助力四川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坚持以“存量资源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的原则,建设项目31个,总投资约162.87亿元。其中存量项目17个,投资约89.11亿元,增量项目14个,投资约73.76亿元。
五港联动
打造综合交通智慧枢纽
泸州围绕构建“内河港+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五港联动的区域国际物流枢纽,泸州港进一步提档升级集疏运功能,全力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加快古金高速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县县通双高速”;持续推进渝昆高铁、叙毕铁路等项目建设和泸遵高铁等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十字型”高铁枢纽和南向货运铁路双通道;不断提升云龙机场空港辐射能级,打造现代化区域航空枢纽。
通过进港铁路支线、临港大道无缝衔接、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时联动,布局港口多式联运与集散区、粮食临港仓储与加工区、国际物流与配套服务区、铁路多式联运与仓储区、区域分拨与城乡配送区5个功能区。建成与续扩建区3145亩占56.56%,待建区2415亩占43.43%。
围绕多式联运、干线运输、区域分拨配送、仓储加工、大宗商品供应链、信用服务全面发展的业务体系。依托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枢纽各运输方式内部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构建港口型枢纽生态圈,打造综合“智慧枢纽”。主动与成都、重庆“双核”合作,共建长江上游航运枢纽。积极与沿长江、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交流互动,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泸州港已开通每周13班内支线班轮、3条近洋航线,开通中欧班列并列入图定站点;建成7条高速公路出川通道,通车里程575公里,居四川省第二、川南第一;客货运铁路总里程达306公里;云龙机场通航城市达49个,迈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1~6月,泸州市综合交通投资78.58亿元,同比增长4%。
按照“政府规划保障、企业多元参与”的原则,由泸州市大型市属国有企业—泸州临港投资集团牵头组建枢纽建设运营联盟,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开发建设。作为枢纽建设运营主体,以“资本联合+战略合作”为路径,通过搭建一体化运营平台,构建协同体系,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提高枢纽整体运行效率。
扬帆起航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7月16上午,在泸州港集装箱码头,龙门吊不停运作,一艘艘货船沿着长江航道而来,沿线货物汇聚此地,又从这里运往各地,这是泸州市2023年下半年开行的第二列中欧班列正驶向俄罗斯莫斯科。
2023年以来,泸州市持续稳定开行每月2列中欧班列,上半年共开行中欧班列12列,累计货重约8500吨,累计货值约2.5亿元。此次班列为泸州市本年度开行的第14班中欧班列,货源主要是来自于成渝周边地区及泸州本地的家电产品、卫生用品等,货值近2000万元。
目前,已实现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已有210多家外贸生产和货代企业选择通过泸州开行的中欧班列出口货物。泸州贸易往来国家(地区)达113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占全市外贸总额的70%以上。2022年,泸州港粮食集散量突破134万吨,其中进口粮食首次突破100万吨,业务量居长江上游港口第一。
为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合保税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7个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泸州着力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和能级,深化平台间联动发展,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外贸规模稳步提升、粮食产业“链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打造四川省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支点。
据了解,自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获批以来,泸州口岸进口粮食从2015年的3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104.7万吨,品类从单一的高粱发展到大豆、高粱、豌豆、扁豆等10余种品类聚集,已成为长江上游最大进口粮食集散中心,吸引了中海粮油等20余家知名粮食加工贸易企业落地泸州。
围绕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的定位,泸州将继续招引知名粮食龙头企业,推动粮食物流中转、智能化仓储、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深化产销合作,盘活现有仓储物流及企业资源,进一步拓展进口粮和北粮南运业务。
据悉,2022年泸州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817.82万吨,今年上半年,泸州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54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98768标箱,同比增长11.62%。铁水联运完成25491标箱,同比增长10.1%,外贸箱量完成27547标箱,同比增长9.81%。力争到2025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2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8万标箱;粮食吞吐量1000万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当地GDP比重降至13%。
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泸州市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按照四川省委、泸州市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统筹职能,锚定“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四川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示范基地、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的目标,多措并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内河港+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五港联动的区域国际物流枢纽,进一步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服务能级。特别是大力推动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助力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强市建设作出贡献。
港兴通天下,扬帆正当时。四川泸州再次启航,加速驶入大港经济时代。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