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大国工匠风范 盘点四大领域基础设施十年成绩单
摘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张志华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以用促建等四个方面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日前,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主桥成功合龙。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田新元
9月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农经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明传,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二级巡视员宋雯,系统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能源、水利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交通领域:“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郑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持续拓展,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郑剑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数量分别为250个、5581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41.3万处。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成效显著。
郑剑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为抓手,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
能源领域: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宋雯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公里,发电装机、输电线路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二是促进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实现普惠化。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十年来从22.5%提高到27%。十年来国家下达农网改造投资超过4300亿元,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
四是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建成多个5G+智慧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众多油气田等。
宋雯透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在加快“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增长20%以上,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
水利领域: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下降到0.31%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李明传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编制了多个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累计下达水利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8320亿元,气象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253亿元,重点支持了大中型水库、大型灌区、重要堤防等工程建设,有力促进了防汛抗旱基础设施体系完善。
李明传介绍,十年来,我国七大江河都发生过流域性洪水或流域性较大洪水,但通过采取水库蓄水、堤防挡水、蓄滞洪区分水、骨干通道排水等措施,有效抵御了洪涝灾害。长江、珠江等多个流域曾发生过严重干旱,但城乡居民饮水和粮食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灾害损失占当年GDP的比例)由0.57%下降到0.31%。
此外,李明传还特别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13亿元。“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供水人口达9亿人,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新基建领域: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
张志华表示,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加快”。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从网络设施看,过去十年,我国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从算力设施来看,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从空间设施看,已初步建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北斗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智慧设施正在进入千行百业。如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一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张志华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以用促建等四个方面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