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离乡走西口 今朝扎根幸福窝
摘要:山西忻州,黄河与长城在此交汇“握手”,太行与吕梁夹峙东西。重重山峦之间,夹杂着的是集中连片贫困区。“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一首古老民谣唱出长期困扰着这里的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
编者按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工作重点,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指导各地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山西忻州等10个地区被评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为集中展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本报推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系列报道,以飨广大读者。
本报记者 | 安 宁
山西忻州,黄河与长城在此交汇“握手”,太行与吕梁夹峙东西。重重山峦之间,夹杂着的是集中连片贫困区。“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一首古老民谣唱出长期困扰着这里的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
作为山西脱贫攻坚主战场,忻州再度走出迁徙之路,而这次是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3.44万户8.45万人,其中整村搬迁810个村,有2.58万户6.8万人选择集中安置。
挪出“穷窝”后,后续扶持政策跟上了么?老乡们在新家能不能“稳得住、可融入”?今年6月,一份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的“成绩单”作出回答:山西忻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予以督查激励。
好房子里好日子
“住在这儿真方便”
“多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那样过了,哪能想到老了还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家住安置小区惠民家园的刘老汉止不住地感叹:“这儿有电有自来水,夏天吹空调、冬天有暖气,学校、工厂和医院都在附近,办小事不用出社区,住在这儿真方便。”
惠民家园是位于忻州市保德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漂亮的楼房,便利的设施,优美的景观,家门口的学校、工厂和医院……这些是曾住在偏远山区的刘老汉一家不敢想的生活,而如今,他和乡亲们在这里生活得温暖又踏实。
像惠民家园这样的集中安置点,仅保德县就有3个,让来自124个村的2852户8406人开启了新生活。而在忻州,全市14个县(市、区)共建设6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安置2.58万户6.8万人,集中度为80.6%。
便利地看病、托养、购物、休闲、乘车以及入学服务,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的管理格局,让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找到了家的感觉,可谓“一步搬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从和岔村搬到怡居苑的杜鹃,成为社区综合服务大厅的一名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很喜欢这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杜鹃说。
入住广惠园的刘福有和老伴杨蛾子则当上了小区的清洁员。搬迁前在赵家洼村刘福有一家过着“地里刨食”的日子,遇上不好的年景连化肥钱也挣不回来,加上一家三口都是“药袋袋”,生活长期很艰难。
“进城后,生活条件提高了,苦轻了,身上的病也少了,药箱也空了。”刘福有说,在县里为脱贫户进行的免费体检中,他和老伴的身体都没啥大问题。
据了解,忻州市68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幼儿园49个、小学49个、初中45个、卫生室(站)62个、室内外活动场地144个、帮扶市场42个、养老服务中心(站)等设施32个。
忻州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杨志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忻州以创建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为抓手,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市68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创建为‘五好社区’。”
这里“安居”又“乐业”
“车间建到家门口”
易地搬迁,绝不只是空间的简单挪移,而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亲们稳得住、能致富,是搬迁后管理者面临的新考验。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在繁峙县骏凯皮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女工们熟练地操作着电动缝纫机,“哒哒”不停地响声,奏响的正是就业致富的乐章。下楼就是车间,下班两步到家。已经在车间工作两年多的车间主任罗贵珍高兴地说,车间就建在家门口,现在每月能挣到四五千元。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的移民就业问题,2018年繁峙县从河北引进产业项目,创办了箱包扶贫车间和服装厂,为移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骏凯皮具有限公司正是繁峙县滨河移民小区配套建设的就业帮扶车间,也是承接京津冀、雄安新区手工业产业转移的龙头企业,安置搬迁群众90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
7月8日~9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暨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工作会议在忻州市召开,骏凯皮具有限公司与同县的今泽美商贸有限公司、品尚服饰有限公司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配套建设的就业帮扶企业,向现场观摩与会代表介绍帮扶情况。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宋家沟村依托典型的晋北村居风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吸引游客蜂拥而至;静乐县依托“静乐裁缝”品牌优势,摸索出了一条“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就业帮扶车间促增收模式,帮助700多名搬迁妇女掌握了缝纫技术,实现一业增收……据了解,忻州市把产业就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生计的关键举措,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工作的意见》,培育增收产业,保障稳定就业,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电商、乡村物流、数据标注、家政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配套建成基地园区32个、帮扶车间54个、产业项目4个、以工代赈项目8个,吸纳带动搬迁人口就业4547人。
——就业增收方面,构建“市有基地、县有园区、村有车间、户有工坊”的就业体系,持续加强培训赋能,组织培训1.31万人次,安置就业2.95万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户均1.59人就业。
“五化五全”忻州经验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一场搬迁,不只是从山沟到城镇、从老屋到新居的变化,更是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文化思想、基层治理、社会网络等方面的巨变。涉及8万多群众的切身利益,长效帮扶运行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
杨志勇介绍,忻州始终聚焦“稳”字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创造性地摸索出“五化五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机制,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归属感。
“强化”体系建设,双重管理“全贯通”。以城镇集中安置区先行示范,探索城镇集中安置区实行城市社区治理、农村集中安置点推行乡村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深化”社区治理,平稳过渡“全融合”。完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善治“五治合一”的社区治理体系,出台《忻州市2022年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全力保障融入新区的各项服务,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细化”两地权益,后续保障“全覆盖”。梳理明确搬迁群众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四大类23项权益,厘清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权益保障边界和范围,确保搬迁群众享有的各项权益有人落实、不悬空、不漏项。
“实化”支撑举措,两业转型“全提速”。把产业就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生计的关键举措,培育增收产业,保障稳定就业,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优化”工作机制,责任落实“全跟进”。压紧压实各级各项帮扶责任,建立行业部门之间和乡镇、社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把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点通报内容和重要考核依据。
“下一步,忻州将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继续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的目标,重统筹强保障,创特色保成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持续把搬迁后扶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杨志勇说。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