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上游意识 确保长江清水东流
摘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了川渝两地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重要使命,会议明确提出两地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进一步凸显了川渝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风景如画的四川遂宁涪江段。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供图
编者按
2022年1月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展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六年来取得的突出成效,生动呈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给沿江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凝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本报从本期起推出长江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王进 李平贵 冬日清晨,“民间河长”刘耀源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边巡河,感觉就像逛公园:成群的鸟儿在水面上嬉戏追逐,不时停在岸边的石柱栏杆上交头接耳、发出清脆叫声,一道道霞光倾泻而来,斜插水底,与倒映的高楼和绿植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幅绝妙水墨画卷。
夕阳西下,四川省宜宾市长江边的李庄古镇游人如织,“打鱼子”王明均告别了漂泊不定的水上生活,在政府帮扶下把老屋翻新开起了民宿。江面上曾经四处飘荡的油烟和“啪嗒啪嗒”的噪音已不复存在,水清了,鱼多了,沿岸是政府新建的休闲旅游景观……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建设核心区。近年来,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创新实践成果丰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近6年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20年达到4.86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3.9万亿元,同比增长9.3%。
聚焦生态美“铁腕”护环境
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盘旋式步道宽敞平坦,翠绿的草坪清新怡人……这是本报记者日前在四川省自贡市张化渣场见到的一番美丽景致。张化渣场曾是2018、2019连续两年国家移交四川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如今,渣场沉积80余年的环境风险隐患已有效解决,变身网红打卡景点,成为地方和央企共抓生态环境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典型案例。
四川省96.2%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约占全省幅员面积2/3,生态地位重要,四川省对此始终高度重视。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曾在《学习时报》刊发题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的署名文章,号召全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共同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四川省省长黄强也在媒体上撰文,表示四川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调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落地落实见效。
四川制定实施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赤水河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长江“十年禁渔”等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自评估等。
四川率先在全国设立河长制省级联合推进办公室,与渝、黔、滇、藏、陕、甘、青等省(市、自治区)开展联合环保执法;率先在全国启动省级环保督察,建立常态化暗访机制;率先在全国启动信息化标准建设,形成全省“河湖长”智慧化管理“一张图”、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
2016年至今,四川搬、改、关和重组化工企业211家;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完成105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发放1427亿元贷款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1.6万名退捕渔民实现上岸;今年10月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前20名城市中,四川省8地上榜,占比达到40%。
国家移交四川省6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8个。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85.8%。今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率达94.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9.99%、97.2%。
成都市系统推进锦江幸福河“第四次转型”,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100%,2020年获国务院表彰、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乐山市聚焦“四个创新”,2017年以来推动岷江大渡河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00万亩……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更加明亮。
蜀道向天开“流金”至此回
去年12月24日,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东向出川重要便捷大通道,全长486.4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的成达万高铁破土动工,建成后,成都到北京、上海仅需7小时。
今年6月27日,我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航投运。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0万吨的需求,该机场拥有全球首个时速350千米高铁不减速下穿航站楼工程。
11月23日,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海铁联运班列首发开行,经钦州港驶向东南亚,价格仅为空运的1/3,时间节约一半,双流区“航空+西部陆海新通道”产品全新升级……
这是近6年来交通强省的“四川速度”。速度的背后,是四川省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度认知,以及对于全省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考量。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持续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构建长江上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全省建成民用运输机场15个、进出川综合交通运输通道38条,开通国际国内客货运输航线131条、通达全球65个国家(地区),国际班列链接境外66个城市。
四川省铁路运营里程目前已达531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140公里,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1648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超0.8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250万标箱。从“蜀道难”到“蜀道通”“蜀道畅”,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第四极”日渐形成。
目前,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77家。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6692.1亿元、增长14.4%。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3472.7万人次、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成渝)开行3898列,占全国总量的29.9%。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宜宾、绵阳等4个综合保税区和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创新促“转化”打造“先行区”
日前,天府望山廊、独角兽岛、湖畔书店、官塘国际会展小村等15个最吸引人的地标,作为天府新区形象代言人组团出道。
其中,占地13公顷的天府望山廊位于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东望龙泉山脉、西观西岭雪山,“三廊八景”串联城市社区;位于兴隆湖东侧的1006亩独角兽岛,被喻为一朵荷塘中的莲花,将建成西部最具活力的新兴企业聚集地……这是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四川天府新区对于全省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诠释。
近六年来,四川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2020年城乡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253元、15929元,比2015年增长45.0%、55.5%,形成一批创新生态价值转换的模式和经验。
成都市创新实施保生态、优形态、转业态、融文态的生态惠民工程,推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034公里,建成35条“四态”融合示范特色街区。
雅安市荥经县告别“旧三头”经济,培育形成新型建材、森林康养度假、绿色有机农业的“新三头”产业,树立“两山”转化标杆;巴中市通江县创新实施“五大红色旅游工程”,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60亿元;甘孜州创建多元生态价值开发转化平台,打造出川西高原生态品牌“白玉样板”。
四川省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9个,组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2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85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全省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4.5%、高于全国30.2个百分点。
唱好“双城记”开启新航程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川渝同处长江上游,山同脉、水同源,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了川渝两地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重要使命,会议明确提出两地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进一步凸显了川渝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省出台专门文件,专章对加强川渝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共治等作出系统部署。聚焦探索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治理协同立法、联合执法检查,加快推进域内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渠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启动川渝81条跨界河流摸底排查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落实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成效明显。
广安市聚焦绿色创新发展,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达州市协同打造“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长江首城宜宾市依托独特区位和科创资源优势,实现从“黑白”经济向智能制造跨越,全长192公里、途径四县一区的宜宾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犹如一条美丽的飘带逶迤在长江与城市之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今年10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川渝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打造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2025年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成都和重庆主城“双核”间实现1小时通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奔去……去推动新的时代!”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千渠入河,川流不息,正如“长江之歌”的歌词那样,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