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如何建设城市,才能从一米的高度看到幸福?

2021-11-15 14:55 中国发展网
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城市

摘要:城市是成年人的,也是儿童的,但归根结底是儿童的,未来的高水平的城市一定是关爱儿童的城市,一定是儿童友好城市。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宋璟 综合报道

“你一般都带孩子去哪玩儿?”

笔者是一名两岁孩子的宝妈。在小区溜娃或带她去上早教时,这是和身边的家长们最自然聊到的话题。最终答案也多归结为“天不冷(不热)的话就开车到公园走走,冷(热)的话也就是去商场的儿童活动中心转转。”

同样感到无处可去的还有笔者的同事、一位七岁孩子的宝妈。双减政策实施后,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可以用“无比轻松”来形容课业负担。“平时三点半到四点就下学了,家里老人去接孩子后也不知该安排些什么活动,我们只好给她又报了线上的美术班和英语班。”这位宝妈有些无奈,“如果家长无法及时来接孩子,班里倒是可以托管到下午五点半,但是托管时间内,老师为了安全起见只会让孩子在教室坐着,有时也许是实在不知道干什么,就让他们练坐姿。”

而放学后,孩子在外逗留的时间也很有限。一方面是照看的家长还要回去准备晚饭。另一方面,城市的拥挤模糊了孩子与成人社会的边界,复杂的居住生活环境让家长不放心让孩子独自活动——现实中的城市,颜色深沉、建筑刻板、设施不方便,更多地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设置的,很少能考虑到儿童的需求和儿童的权益。

现实情况是,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7周岁儿童约有2.98亿人,同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意味着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儿童的生活环境,未来还将有更多人在城市出生、成长。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如何提升儿童的成长环境,已是今后城市建设者们要重点考虑的议程了。

从倡议到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发起了“市长作为儿童守护者”运动,开始关注城市对儿童成长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提出:城市应成为保护儿童权益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并于同年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以下简称CFCI),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应从儿童最大利益出发,为儿童提供必需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保障儿童随时随地方便、安全、快乐地生活,玩耍,学习与成长。同时,鼓励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和自身权利的保护。

按照联合国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指的是:

“一个明智政府在城市所有方面全面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的结果,不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社区,在公共事务中都应该给予儿童政治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上,明确标注着政府应当承诺赋予儿童以下权利:儿童有能力影响这个城市有关他们自己的决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城市;可以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健康和教育服务;有安全的饮水资源、周边有方便的医疗所;需要被保护,免受暴力对待和虐待,也不会被利用;可以自己一个人在街上安全出入;所在城市中有可以容纳植物和动物的绿色空间;生活在一个未被污染的环境;可以参与文化和社会活动;不管种族、宗教、收入、性别和身体状况,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接受城市服务。因此,一座对儿童友好的城市本质上也是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宜居之城。

640

简而言之,儿童友好型城市就是从儿童本身出发,为儿童创建一个安全、完善、方便其随时随地玩耍、学习的公共空间。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