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21-11-05 17:34 中国发展网
碳达峰碳中和 交通运输

摘要:近日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方案》要求,全力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徐成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日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方案》要求,全力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做好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义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有关工作,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出“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抓紧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推动货运经营整合升级、提质增效”等工作要求;就“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做好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不仅要做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也要做绿色发展的先行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不仅是“走得了”,还要“走得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并将绿色交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和重要建设内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需要的重要体现,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任务。必须准确把握交通强国的内涵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绿色交通运输服务。

这是承担国际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使命担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交通运输是全球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我们要坚持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根据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际和未来趋势,主动作为,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展现我国交通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为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从存量看,交通运输是人民出行和物流服务的基础支撑和保障,碳排放总量控制难度大。私人汽车保有量和出行比重高,新能源汽车占比偏少。货运综合运输效率不高,运输结构不合理,运输能耗显著偏高。从增量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交通运输需求仍将处于增长阶段,新增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旅客出行量、货物运输量、快递业务量等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迫切需要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支撑。这些都迫切需要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降低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碳排放强度。

二、准确把握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要求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好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强国建设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服务人民、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绿色供给,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强化大局意识,坚持全国一盘棋,把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处理好发展和降碳的关系,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科学设置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路径,制定专项行动方案。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突出重点。遵循交通运输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聚焦减污降碳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把握公用先行、商用跟进、民用响应的推进节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梯次达峰,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四是坚持供需互促、改革创新。注重供需互促,坚持需求牵引、源头治理和供给侧绿色转型齐抓共治相统一,坚持科技创新应用和体制机制改革相协调,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全面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坚持远近结合、分步实施。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边界条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分阶段制定实施措施,不搞“一刀切”,防止运动式“减碳”。把握新能源动力技术适用场景,坚持以电力为主体,多种能源动力并存,有序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三、认真落实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任务

《意见》和《方案》明确了交通运输碳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下一步,我们要抓紧制定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重点任务,落实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加快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扎实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以国家铁路网为骨干,以国家公路网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大铁路专用线建设力度,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民航运输运行效率,推进民航运输系统化节能降碳。加快城乡物流配送绿色发展,推进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模式创新。深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推动“轨道+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

二是加快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推广应用。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用能结构,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生产效率和整体能效水平。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机场、铁路货场、重点港口等领域应用,推进中重型货运车辆、运输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替代。实施铁路减污降碳工程,推进铁路系统电气化改造。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积极推进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提高营运车辆、船舶能效标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民航飞机节能环保升级改造,扩大低碳燃料在民航运输的应用,优化动力、航线航班、飞行操纵和减重配载技术等,提高航运效率和机场运行效率。

三是推进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将节能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尽量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占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材料,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枢纽场站等绿色化提升改造,提升新建铁路场站、民航机场、港口码头、物流枢纽、仓储分拣设施等设施新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场所充电桩、充电站覆盖率。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对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的支撑。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交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运输工具装备、交通污染综合防治等应用研究,强化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应用。推进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有效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交通发展。鼓励规范共享交通发展,支持网络货运平台、综合出行信息平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率、空载率。积极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

五是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保障体系。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各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政策编制中,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完善交通运输领域统计体系,加强对各种运输方式能耗、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的统计分析。整合既有监测平台,加强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绿色交通监管能力。研究支持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财税金融政策,建立健全低碳交通建设投入机制。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引导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综合规划司司长)

责任编辑:甄敬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