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着力海洋强市,山东威海坚持“五个导向”做深做足海洋特色文章

2021-09-27 17:08 中国发展网
山东威海 海洋经济

摘要:近年来,威海始终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持续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海洋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高杨报道 记者从9月2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威海专场上获悉,威海市作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达到34%的“海洋大市”,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做深做足海洋特色文章。

据威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树伟介绍,海洋一直是威海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威海入选了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全国沿海城市中集五项试点于一身的,独此一家。威海市坚持五个导向,推动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洋转变。全市实际经营远洋渔船473艘,船队规模和产量产值全省第一,总功率全国第一。

二是海水养殖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全市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占全省的25.9%,海洋牧场面积突破120万亩。威海海产品年产量长期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达到287.3万吨,人均1吨左右,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全省人均只有46.4公斤和82.9公斤,说明威海作为“海上粮仓”的优势突出。

三是海洋制造业由海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成立全省首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开发的可注射骨修复材料、高品质药用海洋蛋白等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造船、钓具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入选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被评为中国钓具之都。

四是海洋服务业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成立国际游艇产业研究院,建设运营千公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游艇、垂钓、休闲运动等新兴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据悉,近年来,威海始终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持续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海洋产业升级。去年正式启动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工作,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出一条海洋经济创新绿色发展新路径。在海洋科技方面,威海有三个全国领先的亮点,就是一个试验场,一个海高园,一个策源地。

一个试验场,就是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威海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规划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打造海洋装备、检验检测、海洋信息等产业聚集区。目前已经与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省级以上海洋领域创新平台147家,引进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例如,从上海引进的智真海洋科技公司,就是一家海洋智能装备企业。别看这家公司全体员工都是九零后,却在全球水下自主机器人竞赛中连续两年打破了国外关键技术垄断,自扎根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后,该公司的研发周期较之前缩短了一半以上,年产值更是翻了几番。

一个海高园,就是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这个园区是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专业化园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山东省农高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聚集布局绿色养殖、远洋渔业、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总体规模和多个细分产业全国领先,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冷链物流基地。

一个策源地,就是海洋碳汇策源地。在发展海洋碳汇方面,威海起步较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市120万亩海洋牧场“十三五”期间年均减排CO2气体48.12万吨,占全省减排量的1/3;2017年以来修复海草床6050亩,每年固碳约33.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万亩。引进全国唯一的海洋生态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唐启升院士工作站,成立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着力做好“减碳”和“固碳”文章,为推动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案,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和样板。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