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保障昌都“三岩”片区随迁子女“有学上” “上好学”
摘要:截至2020年6月底,从昌都“三岩”片区搬迁到堆龙德庆区、达孜区、墨竹工卡县、林周县、曲水县和柳梧新区等6个县(区)的的群众随迁子女中,学前至高中阶段学生共815人,其中,学前儿童289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15人,高中阶段学生11人。
为全面总结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组织编写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近期已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将对书中的58个典型案例进行连载报道,宣传推广有关典型经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背景情况
昌都“三岩”片区作为西藏扶贫成本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山高谷深、生态脆弱、资源匮乏、耕地面积少,群众居住分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区。根据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三岩”片区下辖条件较差的贡觉县克日乡、罗麦乡、沙东乡、敏都乡、雄松乡、木协乡和芒康县戈波乡7个乡45个行政村的群众分别搬迁至位于拉萨、林芝等4个地市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置点。根据自治区搬迁规划,拉萨市承担昌都“三岩”片区贡觉县、芒康县678户、4 990人的搬迁任务。自2017年启动昌都“三岩”片区跨地市搬迁工作以来,拉萨市主动作为,切实履行好教育保障职责,努力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不落一人”入园入学。截至2020年6月底,从昌都“三岩”片区搬迁到堆龙德庆区、达孜区、墨竹工卡县、林周县、曲水县和柳梧新区等6个县(区)的的群众随迁子女中,学前至高中阶段学生共815人,其中,学前儿童289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15人,高中阶段学生11人。
二、主要做法
(一)未雨绸缪、加强统筹,实现教育安置无缝衔接
一是提前部署。统筹安排好随迁子女就学安置工作,在群众搬迁入住前,拉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随迁学生入学安置工作,分管领导密集调度、现场调研,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与县(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深入探讨、共同商议,全面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强化就学保障措施,确保随迁学生搬迁入住后立即有学上。
墨竹工卡县欢迎昌都“三岩”片区学生入校就读
二是积极对接。拉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对接“三岩”片区迁出地政府、学校以及“三岩”办,畅通沟通渠道,提前了解群众诉求和随迁学生基本情况。同时广泛开展宣传引导,通过报纸、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确保易地搬迁入学政策宣传到位、措施落实到位,有效推进易地搬迁随迁子女上好学。
三是摸清底数。对照“三岩”办提供的迁入学生名单,迁入地教育部门逐一入户进行地毯式排查,不漏一人,全面摸清搬迁群众子女中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学生相关信息,并全部登记造册。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掌握的学生基本情况,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到学生家中入户开展入学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学生及时入学就读。
(二)精准识别,因人施策,促进教学管理不断规范
一是精准识别。精准识别年龄,通过入户核查、公安户籍部门核对、对接迁出地教育部门等方式,精准识别学生实际年龄。精准识别学业水平,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进行学业水平检测,通过多轮测试,准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与学生实际学业水平相对应的学段、年级。精准对接家长,学校组织教师入户家访,如实向家长反映学生学业检测情况,提出学生编班建议,争取家长支持。精准识别学籍,通过学籍系统比对,认真排查迁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籍,并分门别类建立学籍问题清单。
二是因材施教。拉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统筹考虑实际情况,打破迁入学生就学按照学籍年级就读的常规做法,分类施策,科学编班,安排学生就读适合的学段和年级,确保学生入学后跟上教学进程,解决好迁入学生“学有所教”难题。①学前教育按幼儿年龄就近随班就读,适龄幼儿按照大、中、小班就近安置入园。②义务教育各学校根据学生学业水平检测情况,分三类进行编班:第一类跟班就读,将学业基础较好、能跟上当地学生学习进度的学生安排在原就读年级跟班就读。第二类降级安排,将学业基础较差、与学籍年级知识掌握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降级安排到适合的学段、年级就读。第三类单独编班,将学业基础差、“零基础”的学生单独编班,采取零起点、快节奏的教学模式,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主要开设道德与法治、语文、藏文、数学四门基础性课程,帮助学生尽快补上学业“欠账”。对单独编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和学业水平监测,学生学业达到相应年级水平时,及时将其调整到当地学生班级跟班就读。③高中教育按照学生原就读年级和学段安排就学,转入普通高中或中职学校就读。
(三)提升素质、补齐短板,确保教育成效充分凸显
一是保障到位。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制定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明确各学段接收的学校,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在加大人文关怀的同时,及时补充完善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器材,丰富充实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确保办学条件达标。①配强师资。重点关注单独编班的学生,配齐配强班级任课教师,选用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达孜区小学专门安排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担任单独编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②追加经费。拉萨市教育局根据搬迁学生人数,准确测算经费,积极与自治区教育厅对接,足额追加经费。③加强学籍管理。经与自治区教育厅协调,妥善解决迁入学生问题学籍22个。
二是特殊关怀。全面落实“三包”、营养改善计划等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好随迁子女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助学金、奖学金等教育政策,确保易地搬迁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子女同等享受到各级各类资助,努力解决跨县(区)易地搬迁、跨地(市)生态搬迁群众随迁子女的就学学籍、户籍等具体问题,杜绝任何一名学子因贫失学、因学返贫,彻底解除搬迁户群众后顾之忧。①拉萨市各学校均为迁入学生配发了统一的被褥和校服,并发放了教材、教辅资料和学习用具,确保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②建立师生结对关系,组织学校党员教师与迁入学生“一对一”结对。课后,结对教师对迁入学生尤其是单独编班的学生单独辅导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尽快跟上学习进度。③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定期家访制度, 班主任经常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特别是进步状况,引导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关注子女成长,形成家校良性互动。
三是促进交流。各学校在课余时间开设各类兴趣辅导班,让随迁学生与本地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在活动中适应新环境。如经济开发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花式篮球兴趣课,利用课余时间教授花式篮球,使随迁学生既能在兴趣中熟悉新学校环境,又能在兴趣中增进与当地学生的友谊,提升交流能力。
三、经验启示
拉萨市在学生学业上、生活上、融入上对“三岩”片区随迁子女给予了特殊关怀和强力保障,坚持做深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呵护了学生,稳定了家长。
(一)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
在前期摸排中发现,受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思想观念、教育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迁入学生在迁出地上学期间存在季节性流失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拉萨市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无辍学、无流失这个目标,把控辍保学作为教育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履行政府控辍保学法定职责,明确任务目标, 加强分类指导,督促各县(区)制定出台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因地、因家、因人施策,排查政策措施空白点和工作盲点,确保了“一个都不能少”。
(二)着力提升学业水平
拉萨市特别关注迁入学生学业情况,做好学业水平监测,137名学生单独编班,通过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集中补习、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迁入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学业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消除了学生学业跟不上的疑虑。同时,做好单独编班学生学业水平监测,50余名学生学业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级要求时,被及时调整到当地学生班级跟班就读,提振了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
(三)促进交流交往交融
拉萨市着力促进迁入学生与当地学生同学习、同活动、同生活, 确保迁入学生入学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各学校将2~3名迁入学生散插安排在当地学生宿舍,鼓励当地学生主动与迁入学生结对交友,帮助迁入学生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普遍形成了迁入学生和当地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吕娅丹
(原标题:【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案例连载】| 西藏拉萨:保障昌都“三岩”片区随迁子女“有学上” “上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