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汪清系统发力深挖红色资源开发利用
摘要:近年来,汪清县集聚全县之力,注重系统布局,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综合效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汪清特色的红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路径。
普俊清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生动的历史教材,也是需要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作为抗战时期东满地区领导中心、解放战争时期的可靠后方、抗美援朝时期的前沿阵地,吉林汪清县红色资源底蕴深厚,有“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之誉。近年来,汪清县集聚全县之力,注重系统布局,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综合效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汪清特色的红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路径。
创新工作机制
壮大“红色力量”
一是统筹出台实施方案。汪清县认真盘点红色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基础情况,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充分考虑工作实际,以县委名义制定出台《关于抓党建促红色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系统指导全县红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二是健全专门工作机构。汪清县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成立副县级事业单位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配强工作力量,牵头负责全县红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建立由组织部、宣传部、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等27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顺畅部门间沟通协调,及时解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综合性问题。
三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汪清县持续推动红色资源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凝聚起社会保护传承红色资源的共识和力量。积极支持老党员、老干部依托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弘扬红色传统,聚力各方支持红色传承。在他们之中,还涌现出了“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金春燮等先进典型。
加大工作力度
巩固“红色基因”
一是多层次加强历史研究。汪清县开展文字、影像、口述史料搜集整理,编纂形成《汪清文史资料》,保存了一批珍贵史料。组织编写《汪清红色记忆》等党史书籍,总计近百万字。积极参加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学术研讨活动,深化与东北师范大学等专业学术机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汪清历史发掘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多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汪清县积极争取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并进行整合,陆续修缮和扩建了童长荣烈士陵园、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等重要基础工程,复建了70余处革命遗址、近百处烈士纪念碑,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及后续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正以“打造全州一流、全省领先、全国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展馆”为目标,持续推进东北抗联红色文化产业园建设,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
三是多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汪清县创办县级“英烈网”,组织拍摄《不朽的丰碑》等专题宣传片,编写通俗历史读物,通过中央电视台、吉林卫视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汪清红色历史,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清明、“七一”“八一”以及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群众性纪念活动,增强红色故事感召力。持续组织开展征文、演讲、红歌会、书画摄影展、红色电影放映等系列文化活动,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让红色资源在当代生根发芽。
找准工作重心
擦亮“红色名片”
一是打响红色教育培训品牌。汪清县结合当地红色资源特点,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与干部教育培训融合,打造高质量教育培训阵地。提炼升华汪清当地红色资源,围绕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研发开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党课,记党史、明责任,突出教育培训的政治性。积极开发体验式教学方式,设计“老榆树下听红色故事”“学唱抗联之歌”等教学环节,建立可看可听可感、入情入脑入心的教学体系,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优化教育培训服务,选聘优秀师资,制作“培训菜单”,根据学员需求量身定制具体方案,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2017年以来,完成800多个班次的各级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受训人数超10万人,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打响了红色教育培训品牌。
二是打造乡村红色旅游精品。汪清县充分挖掘村庄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优势,将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内涵,并与生态、民俗旅游理念相结合,打造旅游精品。县级层面主动规划,整合政策、资金,在红色资源集中的红日村建设“两馆一园一居一校”,将村内党性教育馆、村史馆、金相和烈士陵园、金伯文故居、童长荣红军小学红日分校等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构建红色旅游实境式体验。修复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德式老教堂,按照上世纪30年代朝鲜族民居样式复建金伯文故居,充分彰显汪清文化历史内涵。持续推进道路、餐厅、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美丽乡村,探索民宿发展,销售有机农特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增长点。在各方努力下,作为汪清乡村红色旅游代表的红日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驻吉林汪清挂职工作组成员)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