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怀爱党之情 抒发报国之志 彰显青春风采
摘要:评委和观众一致认为,决赛精彩纷呈、热情洋溢,选手们讲出了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讲出了新时代奋力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红心向党·逐梦新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演讲比赛决赛暨第22期“求是论坛”。委党组书记、主任、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何立峰同志亲自审定决赛方案,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林念修同志出席决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经过激烈角逐,投资司李竞岌、外资司李晓萱获得一等奖,价格司赵心泽、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王铎、办公厅袁媛、中国经济导报社杜壮获得二等奖,评督司陈招、国防动员中心李治琴、地区司王志文、开放司赵若谷、价格监测中心谢一鸣、机关服务中心李晞获得三等奖。
此次演讲比赛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委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中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决赛中,选手们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从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出发,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感人的事迹,讲述了我们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凝聚的精神力量、积累的宝贵经验,充分抒发了热爱党、感恩党、歌颂党、忠于党的真挚情感,表达了发改青年的责任担当,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评委和观众一致认为,决赛精彩纷呈、热情洋溢,选手们讲出了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讲出了新时代奋力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全委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重要契机,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本期摘录部分获奖人员的演讲以飨读者。
船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华,见证世纪沧桑,说不尽的辉煌,道不完的往事。而今天,我只想讲几个关于船的故事。
一是嘉兴南湖红船。这是一艘江南画舫,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就这样,乘着这艘江南画舫,在粼粼波光中,逐梦起航。
一是渡江战役木帆船。这是一艘长江典型的木帆船,它的主人是安徽巢县钓鱼乡东张村老船工张孝华,1949年4月20日晚,张孝华和他的独生儿子张友香驾着这艘船,载着26名战士胜利渡江。渡江战役期间,像张孝华老汉这样的船只,全军共筹集9400多艘。
一是亚丁湾被护航商船。这是一艘名叫“河北翱翔”号远洋散货船,2008年12月,途经海盗猖獗、被航海者视为畏途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时与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取得联系,在“海口”号导弹驱逐舰的护航下,抵达位于曼德海峡入口处。至此,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圆满完成第一次护航任务。截至2020年9月,35批编队、110余艘次舰艇、30000余人次官兵,在异域大洋先后为1300余批6800多艘船舶实施护航。
一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飞船。2020年7月23日,在苦等数年的发射窗口期,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托举火星探测器奔向太空,历经7个月的漫长旅程,探测器顺利着陆火星。在那一刻,飞控中心大屏亮起,航天人激动高呼,而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忍不住哭了。不少眼尖的网友发现,张荣桥背后除了写满数据的黑板,还有一张单人床,而他脚上穿着的是一双朴素的布鞋。
船,是此岸与彼岸间摆渡的工具,是历史和未来间对话的介质。这四艘跨越时空的船,在这样一个历史时点,被串联到了一起。南湖的红船,印证着我们党坚定如磐的初心和使命;渡江的帆船,承载着人民对新中国的渴望和拥护;亚丁湾的商船,宣示着无畏强敌、敢打必胜的果敢和勇毅;问天的飞船,寄予着开拓创新、引领时代的自信和豪情。如今,我们共同乘坐着“中国号”巨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为舵手的坚强领导下,同舟共济,劈波斩浪,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义无反顾地驶去。
信仰之光 辉映百年
1927年7月4日,陈独秀之子陈延年慷慨地走向刑场。刽子手喝令他跪下,他挺直脊梁,大声高呼:“革命者光明磊落,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最终被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第二年,他26岁的弟弟陈乔年也被捕,受尽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从容赴死。
这是《觉醒年代》中感动无数人的镜头,当陈独秀送延年、乔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两个阳光少年正满怀憧憬拥抱未来,他们微笑着。镜头一闪,转到了上海龙华,延年、乔年戴着镣铐、踏着血水、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他们微笑着。
如果说信仰是革命年代的慷慨赴死,那么,在建设年代,信仰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使命和承诺。
大漠将军林俊德院士生命的最后时刻,2012年5月31日上午8点,林老病情再度恶化,进入生命倒计时,但他仍9次要求下床工作,10点,工作两小时的他手已经颤抖,握不住鼠标,眼睛也开始看不清东西,他好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女儿强忍着泪水说:“眼镜您戴着呢。”老伴儿让他休息,他说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几个小时后,林俊德,这位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新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的大漠将军,永远闭上了眼睛。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一拐一瘸的他,早在2018年就患上了无药可救的罕见病“渐冻症”,他的生命正在萎缩,而面对可怕的疫情,他说:“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你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30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全院600名白衣卫士拼了命地救治患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即使生命渐冻,也要用血肉之躯为患者筑起生命屏障,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担当。
如歌岁月,激荡百年,信仰之光淬炼成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初心,融入了共产党员的基因和血脉,生生不息。100年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百年恰风华,世纪正青春,让信仰之光照耀新的征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小小价格表 拳拳为民情
这是一张超市商品价格表,这张薄薄的纸片,上面数字的波动牵动着党和政府的目光,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为了维系这张表上数字的平稳,我们党走过了长达百年的伟大征程,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毛主席所说,那场经济领域的“淮海战役”——“银元米棉之战”。
时光倒回到1949年,我们党接管城市后,上海物价在8个月内上涨20倍,60亿法币只够买70粒大米。维系物价平稳,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党中央迅速成立中央财经委员会,在陈云同志直接领导下,我们党彻夜研究、精准算账,收紧银根,每日运粮1000万斤;根据通货膨胀和物资数量对比,选择最精准的出击点,集中抛售粮食3亿斤,成功扭转了涨价势头,打击了不法投机资本,巩固了人民对新政权的信心,确立了党在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
一转眼70年过去,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当地部分商品价格直接翻番,一颗白菜的价格涨到了30元,一只口罩甚至要卖20元钱。超市出现抢购,恐慌的情绪迅速蔓延。
“打疫情防控战,实际也是打后勤保卫战”。面对武汉货源缺、人手紧、生产停的情况,按照委党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成立武汉生活物资保障组。大年初四下午3点3分,价格司微信群内紧急询问,半小时内能到单位的有几位,1分钟内17位同志紧急响应。大家集聚北楼七层办公室,全情投入防疫保供稳价战。在武汉“封城”的76个日日夜夜,1100万群众的口中饭、盘中餐,就是我们时时的牵挂。
我们第一时间启动36个大中城市每日应急监测,敏锐捕捉每一个价格异动信号;我们建立了九省联保机制,确定5个中转站,打通堵点卡点,短短几天内就调集2.3万吨猪肉、2.9万吨蔬菜,保障武汉人民猪肉可吃30天以上,蔬菜可吃至少7天;我们创新提出了“志愿者+公交车”的配送模式,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把粮油果菜送到了老百姓手里。
从建国后的“银元米棉之战”,到去年的防疫保供稳价战,它们都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缩影,虽然跨越了时空,但所体现的精神一脉相承。两次保卫战,都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学应对、精准施策,都是在举国同心的伟大实践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初心不忘红旗渠 奋斗不负新时代
两年前的今天,因为参与脱贫攻坚战,我来到了距离北京大约600公里的河南省林州市。在这里,我接受了一次终身难忘的红色教育。这就是周总理称其为新中国一大奇迹、外媒甚至把它评价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在1994撤县设市前,林州又名林县,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出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一定要修渠?“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人相食”,《林州县志》上充满了这样触目惊心的记载。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20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来接他的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上吊自杀了。今天的大家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到,一条生命会和两桶水划上等号。
所以,红旗渠要修。林县县委毅然决定:“作为党员干部,不能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着长不出庄稼,父老乡亲翻山越岭挑水吃,无论多大的困难,什么样的压力,一定要给林县人民一个交待!”
从山西引漳水入林县,必须经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要削掉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这是一个预计投入近7000万元的大工程,而林县县委看看家底,却只有290万元。林县人太渴望水了。正因为如此,林县县委从未动摇,从未放弃。修渠十年,林县的干部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抡一样的铁锤,同在山崖下抵足而眠。当时在工地上有这么一项制度,“党员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党员干部修5米,只给群众定4米。但在领取粮食补助时,群众每人每天领取2斤,党员干部只有1斤半。群众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他们在太行山刻下四句话:“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当年的林县变成了现在的林州,巍巍太行山下的林州人已然走在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用笔端抒写时代辉煌
初心使命,激荡在奋斗路上。近年来,中国高铁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一再让世界惊叹。而这背后,又是什么在为这种便捷的出行方式提供技术检测呢?2014年1月17日,“春运”第一天,我和我的同事深夜探访了有着“高铁医生”美誉的0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高铁医生”基本上都是在0点以后工作。车长李红在带领我们参观动检车的时候,我发现了他挂在自己身上的一串钥匙,一半被磨得光光亮亮的,一半却有些锈迹斑斑了。他半开玩笑地告诉我,他每个月在家也就两三天,开工作机柜的次数要比开家门的次数还要多。实际上,检测车上有20名左右的工程师,他们每个月的列车检测行程能绕地球一圈多。我想,正是有了这股执著与坚守的精神,才有了我国科技自强自立的底气。
信仰之光,闪耀在奋斗路上。您乘坐过地铁吗?您乘车穿越过山间的隧道吗?实际上,这些隧道很多都是用盾构机挖成的。它就像一只钢铁蚯蚓,通过机械化作业实现隧道的一次成型。当年新中国的第一条地铁,4万人修了整整4年。如今,50人用不了一年就能完工。
面对95%以上依赖进口,早期的隧道建设者们认识到只有自立自强才是强国之路。中铁装备总经理告诉我,如今我们能跟国外产品齐平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别人可能40年吃了一桶饼干,我们只花了10年。40年和10年的背后,是无数的工程师们长年在地下工作,每个人都在用极强的信念支撑着自己,那就是“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这些大国重器的守护者,让我明白了信仰“付出”就是“回报”,为信仰“舍得”就是“获得”。
非凡精神,赓续在奋斗路上。在赵淳生院士的身上让我更加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国与奋斗。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赵院士作为我国超声电机领域的开拓者,作为一名老党员,曾患过肺癌、胃癌的他,并没有停止追求超声电机技术产业化的脚步。他和团队克服诸多困难,历经四次创业后,终于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制定了国家技术标准。
我问他,创业屡败屡战,为什么还要坚持?赵院士告诉我,他从小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1岁多时,父亲就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解放前,地下党找到了他,支持他读完了小学。解放后,他又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了中学、大学。他从心底里感激党和国家,他说这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
迈步新征程,我们唯有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激荡“中流击水”“奋楫前行”的干劲,方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让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扬帆远航,我也将继续用自己手中的纸笔抒写新时代的辉煌。
红色家书 血色浪漫
在很多回忆录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熟悉的革命先辈都是视死如归,铮铮铁骨。有时不禁也会在心里问一句,他们没有儿女柔情吗?如果有,他们的感情世界又是怎样的?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沓在墙壁中藏了52年的手稿,也是一沓收信人直到去世都未读的信,相信它们会给我们答案。
1982年3月,在修葺革命烈士杨开慧长沙板仓故居的时候,人们在卧室后墙的泥砖缝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包裹”,打开竟是一沓书信。这些用蜡纸一层层封在墙缝里的手稿,大部分都是杨开慧写给丈夫毛泽东的。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这些书信从未寄出,也是毛主席从未收到过的缱绻家书。此时距杨开慧牺牲已过去52年,毛泽东也已经离世6年。
时间回到1927年8月,青年毛泽东离别妻儿,走上了发动秋收起义的征程,但谁都没想到,从此天涯孤旅,这一别竟是他们的永诀。杨开慧在家乡板仓,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三年。这三年,她被白色恐怖包围,仍坚持开展革命活动;这三年,丈夫音讯全无,她独自抚养3个孩子,深夜挑灯将心中血泪诉诸笔墨,向远在前线的爱人诉说牵挂之情。
“润之,几天睡不着觉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
一头是小孩
谁都拿不开。”
敌人的魔爪最终伸向了这位革命者。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入狱。敌人说,只要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得到自由。但她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除非海枯石烂!”仅仅半个月后,这个刚满29岁的年轻女子,毅然割舍下老母幼儿,从容走向刑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她的爱情和理想,守护了党的秘密和尊严。一个月后,毛泽东才得知杨开慧遇难的消息,他万分悲痛和内疚,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红色家书诠释出的血色浪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坚韧、伟大的革命者形象。星辰大海,征途漫漫,而在今日之中国,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牺牲精神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看看身边,在宏观调控的大舞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大楼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里,处处有着我委党员干部夜以继日的勇毅笃行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有的年轻妈妈,面对组织一声令下,便毅然放下年幼的孩子,奔赴抗疫前线;有的同志,在父母病重最需尽孝照顾的时刻,依然令出行随,第一时间回到岗位投入战斗。是的!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在我们的身后也有着许多温暖支持、坚定守望,这些都同样闪闪发光。恰逢建党百年盛世,吾辈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用行动谱写出新的时代华章!
(本版稿件由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