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贵州赤水召开
摘要:赤水市依托当地生态优势,不断厚植青山绿水,扩展“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达82.51%,居贵州第一、全国前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稳居贵州第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吴承坤报道 6月17-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在贵州省赤水市召开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农经处有关负责同志,河北省灵寿县、吉林省汪清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遵义市、赤水市有关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交流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贵州省赤水市天然林保护、大同河和赤水河生态系统治理、退耕还竹及相关产业发展典型,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湖北省、贵州省、甘肃省等5省(区)发展改革委同志和赤水市有关负责同志分享交流了典型工作经验。贵州省地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是国家四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赤水市依托当地生态优势,不断厚植青山绿水,扩展“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达82.51%,居贵州第一、全国前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稳居贵州第一。赤水市将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聚焦生态竹木循环、绿色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做好“竹、药、醋、鸡、酒”五张名片,有效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生动展现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有机统一的丹青赤水美好形象,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会议围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总结了“十三五”以来的主要工作举措、成效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详细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及当前的重点工作。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抓紧完善“1+N”规划体系,尽快完成9项专项建设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投资和项目管理体系,修订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设计和建设标准,加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强化投入支撑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修复多元投入模式,充分调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