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四川眉山市发展改革委:建立“365”工作机制,扎实做好项目谋划

2021-05-06 16:42 中国发展网 李平贵

摘要:眉山市发展改革委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本质,强化项目储备、包装和实施方案编制,积极争创“7个一”工作成效,实现以工代赈新担当、新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李平贵

今年1—3月,四川省眉山市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10个、中省资金2578万元,其中,有3个是眉山市首次参加遴选成功的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另外,有5个项目参加了第二批中央财政预算内项目遴选。虽然项目个数、投资额度和实施力度与四川其他市州还有一定差距,但从纵向来看,比“十三五”时期的总和增长184%,有力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眉山市以工代赈实现新突破,离不开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的悉心指导和深切关心。在项目争取中,眉山市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建立“365”工作机制,打好项目包装提前量,下好统筹规划先手棋。

“三个到位”强准备。一是组织保障到位。在各项目地成立县(区)、镇(乡)、村三级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以工代赈项目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掌握什么样的现状、什么样的群众、什么样的产业能支撑项目的落地,拟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产业布局、受益覆盖等,确保“先有需求后有项目”的先决条件。二是宣传引领到位。以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受益率4个“100%”为目标,通过组织召开镇村干部会、群众座谈会、坝坝会以及利用微信、大喇叭等形式宣传以工代赈政策精神,做到项目“干什么、怎么干,群众说了算”,确保“以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三是前期工作到位。按照“轻重缓急”“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动态管理的以工代赈项目库中分期分批提取储备项目,提前完成立项批复、用地预审、节能审批、风险评估、环境评估、地勘设计、投资概算、财政评审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资金下达后即可开工。

“六个结合”抓谋划。一是注重与农村产业结合。立足“实施一个项目,发展一片产业”总基调,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群众走、群众跟着产业走”的发展思路,在“带动本地、辐射周边”“促进流转、规模种植”上发力,形成以柑橘、水稻、茶叶、藤椒等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注重与群众增收结合。按照“能用人工、绝不用机械”的要求,精心测算每个项目最低用工量及当地务工工资水平等数据,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其他低收入人口等务工。10个项目的实施,将吸纳农村务工群众928人,发放务工报酬458.8万元,占中省补助资金17.8%,务工群众人均增收4940元。项目建设中,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众设置道路指挥、材料保管、煮饭烧水等特殊岗位,确保这些群众每天至少有80元左右的收入。项目建成后,设置养护员、清洁员等公益岗位53个,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三是注重与扶志扶智结合。通过事前调查摸底,找准薄弱短板,针对性制定技能培训方案,每个项目开展不少于6次“室内+室外”专题培训,包括施工前上岗培训、施工中技术提升培训、种养植培训、感恩教育等,提高群众劳动技能,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外部输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目前的项目将劳动技能培训扶智1720人,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四是注重与集体经济结合。编制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红方案,将产生的资产量化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项目实施产生的收益与全体村民(含已脱贫群众)进行二次分配,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益,增强分红群众与村集体的联结。我市项目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益143万元,有效破解发展资金难题。五是注重与乡村振兴结合。方案编制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助力“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乡村建设。六是注重与基层治理结合。党支部全程参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锻炼项目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并在过程中发现和培养年轻人才,充实后备干部“储备”库。通过项目建设,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水平。

“五个落实”促落地。一是落实实施方式。乡镇担任业主的,按招投标或政府采购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以村委会为业主的,按“一事一议”方式或村民自建方式组织实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项目建设,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能力。如丹棱县实施的项目,均委托给村集体成立的劳务公司承建。二是落实意向企业承诺。拟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的,与潜在施工企业分别座谈,提出务工组织方案和劳务报酬方案,潜在企业进行论证并作出劳务报酬按方案足额发放的承诺。三是落实入股分红承诺。对项目区域已有企业落户入驻的,与企业进行商谈,将以工代赈资金折股量化,承诺每年以固定金额作为分红;对项目建成后有意愿来发展产业的新型业主,自行测算分红比例并经村委会初步同意后,作出分红意向承诺。四是落实信息公示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招工信息、录用信息、谈判公告、企业承诺、分红承诺等均在镇村政务公示栏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五是落实全过程监管。制定职责分工方案、务工组织方案、报酬发放方案、资金使用方案、档案管理方案、验收移交方案、后期管护方案等,均见人见事见责,自觉领受任务,自觉接受监督。如采用自建方式的,还要建立理事会、监事会、材料采购、务工管理等工作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眉山市发展改革委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本质,强化项目储备、包装和实施方案编制,积极争创“7个一”工作成效,实现以工代赈新担当、新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