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改委: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守功能底线助力高精尖构建
摘要:《目录》严把产业准入关,自实施以来至今年11月底,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2.33万件。
中国发展网讯 1月4日,据北京市发改委网站消息,《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制定实施的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产业指导目录,并于2015年、2018年持续进行修订完善。《目录》明确了新增产业和功能底线,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存量政策形成“组合拳”,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在《目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和服务指导下,各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行动,《目录》实施成效显著,在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治理“大城市病”、助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新设市场主体中高精尖超六成
《目录》严把产业准入关,自实施以来至今年11月底,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2.33万件。《目录》从严调控的采矿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明显减少,占比由2013年的46.8%降至2020年1-11月的22.9%。《目录》在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为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7%升至2020年1-11月的60.4%,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添了新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目录》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存量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至今年11月底,《目录》从严调控的采矿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存量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底49.6%降至32.7%,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的存量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底的34.3%升至50.6%,高精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三、区域差别化定位更为明晰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目录》与之紧密衔接,突出分区域差别化管理,积极引导增量资源合理布局。《目录》实施以来,新设市场主体逐步在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聚集。2020年1-11月,“三城一区”新设市场主体中,科技、信息服务业占43.5%;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中,科技、信息、商务、文化服务业占64.5%。各区产业投资与功能定位更趋匹配,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目录》联席会办公室作用,与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加强跟踪监测、分析研判,及时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动态完善《目录》,做好政策解读,确保《目录》顺利实施,推动首都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