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英才”计划:培养大家名家,展现发改担当
摘要:室外朔风阵阵,室内暖意融融,首批30位中青年“发改英才”走上主席台,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丛亮同志手中接过“发改英才”证书。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程晖
12月17日上午9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配楼第四大会议室,“发改英才”支持培养计划启动专题会暨第一期入选者证书颁发仪式如期举行。
室外朔风阵阵,室内暖意融融,首批30位中青年“发改英才”走上主席台,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丛亮同志手中接过“发改英才”证书。
委属单位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改革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发改英才”支持培养计划是以委属事业单位40岁以下中青年优秀研究人员为主体,依托机关和委属单位双向平台,通过参与编制重大战略规划、制定重大政策、主持重大课题、建设重大项目等方式,从2020年开始,用3~5年时间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研究能力突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熟悉经济运行规律、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研究竞争力的骨干学者队伍。力争10年后产生2~3位在改革发展领域研究成就较为突出,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和一定威望,达到学科领军水平的“大家”“名家”,并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分布均衡、职级职称比例适中的研究梯队。
“发改英才”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个集聚委属事业单位优秀骨干人才培养的品牌工程,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加快全委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从入选者情况看,第一期“发改英才”有四个特点:一是政治立场坚定,共有中共党员28人,占比93.3%;二是综合素质和研究基础好,拥有博士学历的26人,占比86.7%,具有高级职称的28人,占比93.3%;三是结构较为合理,发展潜力大,第一期“发改英才”平均年龄39岁,最小的33岁;四是服务委中心工作成绩突出。
2013年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毕业后便进入国家信息中心工作的胡祖铨,成为首批入选“发改英才”支持培养计划的一员。他在会上分享自己的成长体会时感慨道:“我们研究人员要敢于政策创新,预研储备新的政策工具箱。要在认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看法,不能人云亦云。”
在“十三五”前期研究中,胡祖铨利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得出“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6.5%的预判,既不同于当时有知名学者提出的8%以上,也不同于国内其他高端知库提出的7%,在潜在经济增长领域发出了颇具前瞻性的“发改声音”。此后的发展实践证明,胡祖铨的预判相对更加符合实际。
“入选‘发改英才’支持培养计划,是莫大激励更是全新起点。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全力服务委中心工作,做好决策支撑。”胡祖铨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委党组高度重视委属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同志多次强调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大家’‘名家’培养,为发展改革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委人事司积极谋划、创新举措,才有了今天的‘发改英才’计划。”另一位“发改英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处处长盛朝迅博士表示,委人事司还积极推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突出为委中心工作的导向,此举极大激发了人才活力。坦白地讲,对此我心存感激。”
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王大伟自2010年入职以来,一直从事城镇化研究工作。10年来,他主持或参与的相关课题涵盖了城镇化发展的6个重点领域。王大伟在发言中回忆了一件对自己影响巨大的事情:“2012年在调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问题时,由于当时相关改革还没有大范围展开,通过座谈了解的信息相当有限。一天傍晚,我走进一个城中村,在他们的村务公开栏,我找到了村民自行摸索的答案。从那时起,每次调研我都努力从不经意的地方寻找有效信息。研究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但如果只是‘耐’,说实话,坚持到底不容易。社会科学研究源于真实的世界,只有真心热爱研究,把研究融入日常生活,观察社会的每一个细节、体察生活的每一个点滴,才能拿出更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
“我的名字叫大伟,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今天获得沉甸甸的荣誉,也是接过一份嘱托和责任。我们唯有不懈努力,方能不负光荣称号,无愧伟大时代。”王大伟语气坚定。
听完几位“发改英才”情真意切的发言,丛亮同志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研究人员要有奉献精神,要学会‘坐冷板凳’,把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做下去。要做到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报实情,既报喜,也报忧,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判断、找规律,为决策提供支撑。”
丛亮强调,“发改英才”支持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通力配合、协同发力,更好推进实施。全委上下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格局,各单位要统筹规划本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发改英才”计划相互配套,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要调动各方力量,将好的政策不折不扣落实下去。人事司要健全直接联系人才的机制,加强与“发改英才”的思想沟通和工作交流,拿出更多针对性举措,切实把服务做到人才最需要的地方。办公厅、机关党委、机关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要落实好人才入委、子女入托入学等保障措施,委学术委和各单位要落实好专项学术津贴制度,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及时足额发放。政研室、综合司要在课题研究上把好关,政研室还要强化人才的政策宣传解读能力,讲好“发改英才”故事,大力营造为“发改英才”喝彩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