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做好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和成效明显地方的表扬激励工作
摘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举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山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予以表扬激励,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相关奖励支持政策。
中国发展网讯 据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消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举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山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予以表扬激励,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相关奖励支持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近1000万贫困人口,占2015年底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近1/5,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举措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荐上报并由国务院表扬激励的上述5个省份,在2019年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做法,成为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排头兵”。
贵州省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强力推进,坚持高站位部署、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推动、高强度搬迁、高标准实施,将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纳入市、县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全省上下紧扣目标任务,围绕脱贫抓搬迁,突出精准抓落实,强化标准抓规范,出台各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文件57个,形成了“六个坚持”、“五个体系”和“五步工作法”的政策体系和实施路径,为全省决战决胜易地扶贫搬迁打下了坚实基础。
湖南省立足实际,提出“先定区域后定人”的识别方法,将搬迁区域锁定在高寒、地质灾害、石漠化等8类区域,坚持以“范围精准”确保“身份精准”。通过统一招投标委托省属国有企业进行EPC总承包,实行零利润管理,调集万余名建设人员投入一线,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开发建设“互联网+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分散安置项目监控到户,对集中安置项目监控到点的动态、全程、全覆盖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四川省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原则,坚持常态化“压力传导、问题发现和整改、资金保障、分级培训交流、动态调整、全覆盖督导”等6大机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结合全省地形地貌实际和地方风貌特色,探索推广“小规模、组团化、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后续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实施技能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和鼓励创新创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强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信心决心,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山西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就业安置、持续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六环联动”,着力解决“人钱房地树村稳”7个问题,对3350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积极构建易地搬迁、城镇化建设、特色优势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聘请专家对全省286个集中安置点设计方案逐一审核把关,建成一批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凸显三晋特色、强调乡土气息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为今后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河南省深入贯彻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精神及相关工作部署,加快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转变,结合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工作,统筹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相关扶贫专项资源对搬迁群众实施全覆盖,在安置点开展美好生活“五新”活动,让搬迁群众感恩新时代、住进新房子、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营建新家园,彻底转变“安于贫困”的落后思想观念,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断穷根”的目标。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要求,加大对上述省份的奖励支持力度。一是结合下达2020年度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在资金分配时予以倾斜支持。二是加大对受表扬激励省份经验做法的总结和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其他省份学习借鉴,进一步提高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王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