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跳出“濒危物种”背后的中国故事

2024-07-08 中国发展网

在可可西里,每当藏羚羊进入迁徙高峰期,管理部门都会提醒往来游客、车辆听从工作人员现场指挥,严禁擅自进入保护区,并注意避让迁徙动物。图为正在迁徙中的藏羚羊群,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通过青藏公路。 新华社记者 张 龙 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田新元报道

在6月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可可西里迎来最美的季节。“高原精灵”——藏羚羊也迎来一年一度的迁徙产仔季。

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被誉为藏羚羊“大产房”。每年5月至7月,来自青海、新疆、西藏的藏羚羊会集中到卓乃湖区域产仔。

从20世纪80年代数量急剧下降,到后来摘掉“濒危物种”的帽子,藏羚羊保护的故事,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是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策略之一。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部署。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再到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故事”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或“美丽的少女”。这里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大自然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封存了这里初始的生态样貌,也使这里成为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珍稀动物。有专家估计,20世纪初,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的藏羚羊总数超过100万只。藏羚羊迁徙种群规模庞大、路程上千公里,被誉为“全球最壮观的三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盗猎猖獗,藏羚羊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

一只藏羚羊大约产绒150克,用350克左右藏羚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售价竟然高达3万美元。

巨额利润引来的不只是商人,还有盗猎分子。有专家测算,高峰期,每年需要猎杀两万只藏羚羊才能满足“沙图什”市场的原料供应。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度锐减到不足两万只。

提到可可西里和藏羚羊,离不开一个名字——杰桑·索南达杰。

今年是索南达杰牺牲30周年。

索南达杰曾担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原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1992年,他创立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开展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保育工作。

“这里不是无人区,而是无法区。”索南达杰在到可可西里考察过后,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及“高山草场保护办公室”。

1994年,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盗猎分子时,遭歹徒袭击,索南达杰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索南达杰,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第一个保护站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1996年,青海省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原国家环保局、原林业部授予索南达杰“环保卫士”称号。

1997年,国务院公布可可西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一份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这里保存着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完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

可可西里所在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拥有密集的湖泊,被誉为“中华水塔”。201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该试验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索南达杰改革先锋称号,颁发改革先锋奖章。

2021年,中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青海省发布的数据显示,正式设园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总量逐年增加,植被覆盖度逐步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藏羚羊恢复到7万多只。

藏羚羊成为人类参与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之一。来自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力度的加强,我国藏羚羊数量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两万只,增加至目前的约30万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藏羚羊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

不只是三江源,其他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近1900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从40年前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6群、37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只。野生攀枝花苏铁增加到38.5万株,成为欧亚大陆自然分布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群落。同时,我国还持续开展了德保苏铁、杏黄兜兰等206种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工作。

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全国选择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10处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青海、吉林、黑龙江等12个省份,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3%。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设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再到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涉及10省份,涵盖了我国陆域近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青海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探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原则,针对体制试点范围内6类15个保护地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的体制弊端,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有效解决“九龙治水”,完成了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的历史性变革。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取得了积极进展,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国家层面组建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实现了国家公园与所有自然保护地全过程统一管理,从顶层设计解决了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问题。各国家公园试点区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基础,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责,推动解决部门割裂、多头管理、交叉重叠、职责不清等问题。形成了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中央直管模式,以大熊猫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管理模式,以三江源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中央委托省级政府管理模式。

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初步明确了国家公园设立条件、认定指标、评估方法、设立程序和命名规则等要求。以生态系统保护理论为指导,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等因素,编制了全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制定了国家公园总体发展规划。构建从宏观到微观、从长远到近期的国家公园分层规划体系,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将国家公园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落图、落地、实施。

各试点区在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方面开展了实践和探索。三江源、武夷山等试点区以国家公园作为独立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对区域内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东北虎豹试点区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域的重要自然资源资产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梳理完成涉及林草、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的自然资源资产权力清单。三江源、神农架试点区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国家公园监测指标与技术体系、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办法等。各国家公园制定发布了国家公园监测、管理规范,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按照自然资源特征和管理目标,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限制人为活动,实行差别化保护管理。

国家公园建设任重而道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2022年,我国正式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根据该方案,我国将遴选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紧密衔接了我国“三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涵盖了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最关键的区域节点,可以实现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生态关键区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是国宝、国之大者,也是国之重器。

根据规划,到2035年布局成果全面落地建成后,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9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以上,还涉及海域11万平方公里,有望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保护类型最全面的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公园体系将在整合现有700余个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的基础上,扩大保护区域30%以上,将保护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众多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保护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洄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通过国家公园的试点和创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步树立。保护地整合取得成效,多头管理的现象明显改观,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得到更严格、更充分的保护。

然而,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刚刚起步。同时,一些国家公园内居民众多、土地权属复杂,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复杂、艰巨,任重而道远。

国家公园代表国家形象、关乎全民福祉,是国之大者。专家认为,其资金投入、规划布局、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均需坚持国家主导的基本原则。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最终应由中央统一行使所有权,同时承担相应支出责任。

专家表示,从长远看,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最终应过渡到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并建立财事匹配的国家公园中央资金保障制度。

国家林草局表示,将严把国家公园创建设立质量关,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设立新的国家公园。将着力推进高水平保护,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健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筹、多部门联动的统一执法体制。此外,将继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保护发展带,创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品牌体系,适度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推动高水平绿色发展。

【责编: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