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新重质 “江淮小邑”一路逆袭

2024-07-08 中国发展网

“科大硅谷”建设两年来,已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合肥近43%的量子企业、55%的空天信息企业、50%的生物制造企业,预计到2025年将汇聚中国科大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图为位于合肥的科大硅谷。新华社发 张大岗 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付朝欢、华铭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位任务。

多年来,安徽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扎扎实实下了一步“先手棋”。

翻开合肥产业图谱: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的家电产业,到如今“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合肥紧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布局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回看经济史:合肥最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设为省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一路“逆袭”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破万亿元、人口逼近千万的新一线城市。

人们不禁要问:合肥究竟做对了什么?“合肥模式”的精髓是什么?各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问计”合肥?

从三场“世纪豪赌”看产业“向新力”

讲合肥的“逆袭史”,绕不开“押宝”京东方、“投注”长鑫存储、“接盘”蔚来汽车这三个被称作“世纪豪赌”的故事——

2008年,合肥不惜暂缓地铁建设,拿出1/3的地方财政收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建设了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如今,京东方已成为千亿元营收的巨头,合肥也成为全球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

2016年,合肥产投与兆易创新合作启动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解决了芯片领域“卡脖子”难题。后来,合肥逐渐形成了以长鑫存储为代表,包括兆芯电子、大唐存储、康芯威等在内的存储芯片集群。

2020年,合肥建投联手三级国资平台筹资70亿元,帮助蔚来汽车走出“至暗时刻”。随着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比亚迪、大众等龙头及配套企业先后进驻,也让合肥赶上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春天。

就这样,合肥走出了一条招商引资新路,实现了“一次投资,引一个龙头,带一串链条,兴一片产业”。有研究机构将“合肥模式”总结为: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把投资引领培育产业放在第一位,找准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逻辑,巧用资本市场以小博大,并能实现“筹资—投入—管理—退出”全过程把控。

合肥这些看似“赌博”的冒险操作,其实是服务于现有产业的配套需求,缺什么就投什么。先是合肥的家电产业快速发展,催生了对液晶显示屏的海量需求,才会承接京东方;同样,合肥本地已经有了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才会在关键时刻投资蔚来汽车。

合肥市国资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将这套以国有资本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称为“以投带引”。“我们也曾探讨是代替的‘代’还是带领的‘带’,最终明确是‘带’,强调‘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两个结合。”

有研究人士指出,“合肥模式”的精髓是制度创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曾表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除了强调科技创新,也要重视管理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带来的技术创新,或者通过制度创新把先进技术引进来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合肥的产业不仅抓得准、引得进,还立得住。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近年来合肥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品牌、规模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万辆,晋级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四城。

目前,合肥正加码布局低空经济、空天信息、量子信息和聚变能源等未来产业。亿航智能获批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标准适航证,加速低空经济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空天技术产业聚集企业超百家,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龙头企业落地运营;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量子专利授权量全国领先;协同推进聚变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

从企业加“数”前行看发展“源动力”

当我们谈论新质生产力,不仅关乎“新兴产业培育成势”“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更关乎“传统产业智改数转”。

今年合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实施新一轮智能制造行动,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500个以上,规上工业动态实现“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

很显然,合肥并没有陷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认识误区。这座城市深谙:传统产业是基本盘,忽视传统产业可能会造成产业断档。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前沿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也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

家电产业是合肥第一个千亿元产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合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家电生产基地,家电“四大件”(空调、彩电、洗衣机和冰箱)总产量连续1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除了传统“四大件”,合肥还在做好“小家电”文章,推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迎来产品“换代”。

家电产业只是合肥鼓励传统企业进行高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数智赋能方面,合肥积极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行动计划,加快“一链一平台”建设,支持星火大模型和“羚羊云”协同应用,推动“羚羊”工业云等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为企业定制“小快轻精”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推动1.7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合肥还成功获批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遴选500家规上企业打造标杆。

在技改升级方面,通过修订技改投资的补贴政策,单个项目按照设备投资15%,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奖补。2023年,共兑现技改政策资金9.4亿元、惠及327户企业,累计帮助81个项目获得省级数字化转型政策奖补超3.8亿元,持续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此外,合肥还“点对点”挖掘规上企业技改意向452个,推动TCL薄嵌冰箱、美的中央空调等高端产品线落地,拉动技改投资超百亿元。海尔合肥空调互联工厂、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全球灯塔工厂、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总数居全国第二位。

如今,在合肥市政府对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典型企业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加入数智化转型行列,成功搭上“数字化”快车。

从“科大硅谷”建设看引才“磁吸力”

6月24日,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合肥市调研“科大硅谷”时指出,建设“科大硅谷”高度契合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要一体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把“科大硅谷”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高产田”。

2022年6月13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两年来,“科大硅谷”蓬勃起势,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球校友、高端人才链为纽带,持续释放“虹吸效应”,吸引人才集聚,让更多人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更多企业从“应招而来”到“慕名而来”。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科大硅谷”成为“科漂”们的首选之地?“这里富有‘科创土壤’,集聚要素匹配‘阳光雨露’,积蓄创新‘源头活水’。”科技创业者们早有共识,并不断“用脚投票”。

“科大硅谷”建设两年来,已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合肥近43%的量子企业、55%的空天信息企业、50%的生物制造企业已集聚这里。预计到2025年,“科大硅谷”将汇聚中国科大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异域扬名到报效祖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诗行。”2009年以来,在王俊峰的带动下,8位哈佛大学博士后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也被称作“哈佛八剑客”。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合肥布局大科学装置12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依托科学岛及周边三十岗乡等区域,合肥正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力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观察合肥打造人才“强磁场”的时间维度,可以再往前延伸——1970年,安徽省提出“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科学的苗子保住”,举全省之力接纳“京校外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合肥。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城一校在双向奔赴的情缘中共同涵养了科教资源和创新气质,让昔日的“江淮小邑”得以蝶变为“全球科创名城”。

合肥人口的快速增长,更真实地印证着这座城市的“磁吸力”。从2010年到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从570万人“飙升”到985.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超30万人。分析人士认为,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人口的基石。合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促使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提高,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我们赢得了人才,集聚了人才,就会赢得未来。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合肥市市长凌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这句感慨,让人反复回味,也让人心往神驰。

【责编: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