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中国发展网
日前,历时七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深中通道让“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季晓莉、刘宝报道
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具有改革的天然基因,肩负着改革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
2020年10月启动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城市样本。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形式制定,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至今已有40条“深圳经验”走向全国。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故事越讲越生动。本报记者撷取深圳这几年多方面改革亮点,记录这座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足迹,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成为薪火相传的城市基因、闪闪发亮的时代标识。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进一步畅通要素自由流动,首先就要不断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随着深圳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空间利用的综合性、灵活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深圳市龙岗区选取宝龙科技城的一块土地用途为普通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的宗地进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试点,在不突破“工业用地单宗配套比例不高于30%”的前提下,集中布局邻里中心、宿舍、食堂等相关配套设施,形成了约3.5万平方米的连片公共服务设施。
而为了促进劳动力要素畅通有序流动,深圳开展特殊工时管理改革试点,率先建立快递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灵活用工纠纷争议快速调处机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更加充分。
让资本要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也是深圳经济近年来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深圳推进创业板改革并率先试点注册制,新三板转板上市机制顺利实施,深市主板时隔21年恢复发行上市功能,202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创新私募基金“照前会商”等机制,截至2023年底,深圳累计拥有风投创投机构近2000家、管理资金1.5万亿元,居全国第三。
深圳还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22年11月,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探索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搭建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全国性综合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亦得到了创新,2020~2023年,深圳共发行78单、规模177.55亿元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量和发行规模居全国第一,有效推动“知产”变“资产”。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誉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2021年12月,深圳数据交易所成立。今年6月,神州数码成功将金服云数据产品作为数据资产,纳入企业财务报表。在取得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商品)上市证书后,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成功为神州数码提供授信额度3000万元,并经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完成数据资产质押登记,打通了数据资产与金融服务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深圳市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的首个案例。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金字招牌”。
深圳商事主体数量连续多年雄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这里创新创业热潮澎湃奔涌,数百万的中小微企业“百舸争流”,数千家专精特新企业“群星闪耀”。近年来,深圳创设的商事主体歇业制度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明确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的,经营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宝安区、前海的试点经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吸收采纳。
在市场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出台在深圳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深圳积极推动基础电信业务、电子处方中心等事项落地做实,成功获批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深圳遵循“内外资一致”原则进行管理,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等业务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的限制,且不再设股比限制。
在法治化方面,深圳填补制度空白,2020年8月出台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组建国内第一家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开展国内首个个人破产申请前辅导项目,深圳市破产管理人协会破产保护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测试。2023年6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破产法庭向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债务人梁文锦送达民事裁定,依法免除其未清偿债务,“诚实而不幸”的人生被按下“重启键”。
深圳还创新知识产权“速裁+快审+精审”三梯次审判工作模式,实行技术调查官全流程、嵌入式办案模式,聘任一批技术调查官对案件技术事实提出专业意见,全面提升技术事实查明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平均结案周期缩短43.8%。聚焦知识产权案件举证难、赔偿难、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困局,深圳牵头出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指导文件,推动构建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加快完善
先进的科研管理制度是一座城市科技创新快速突破的“培养皿”“加速器”。
深圳率先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投入机制,创新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项目经理人制”等制度。例如,南山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揭榜挂帅”项目征集近日正式启动,包括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社区五大领域共计25个AI应用方向,并承诺将为成功揭榜的企业、团队给予最高800万元的支持。2023年,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94.9%、居全国第一。
深圳全方位激发科研人员研发动力,包括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探索形成包括赋权流程、收益分配、尽职免责等在内的整套规范。近年来,深圳和全球尖端人才技术互相吸引、双向奔赴,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来自深圳科研机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获奖人和项目不完全统计有25个。
目前,深圳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制定“深圳版”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同时,建立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允许取得境外相应职业资格或者公认的国际专业组织认证的国际人才,经能力水平认定或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后从事执业活动。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更健全
2021年,深圳率先获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通过适度调整外债额度、实施本外币资金划转等便利化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2023年,深圳又获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准入门槛降低、适用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与2021年试点政策共同构成“高低版搭配”的跨境资金池政策体系。
例如,李宁公司正在稳步拓展在香港和海外业务布局。近日,恒生中国通过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运营试点业务,结合前期为李宁搭建的跨境银企直联API,帮助李宁有效集中管理境内外资金,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3年底,深圳已有48家跨国公司参与试点,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通讯设备等行业多家知名企业,试点业务规模近1400亿美元,累计为企业增加财务收入、节约成本约1亿元人民币以上。
民生服务供给迈上新台阶
民生服务也是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深圳率先试点放宽了国际新药准入,以推进“港澳药械通”为契机,支持已在境外上市的创新药,在深圳全生命周期临床评价中推广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为大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2020年11月试点启动以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等4家深圳医疗机构被纳入试点,共获批39种进口药器械。
为了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2022年,深圳编制发布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获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EEA)权威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正式通过“国际医院评审认证”,为全国首批通过评审的3家医院之一。在参评过程中,该医院逐步解决了内地与香港在医疗服务和管理、社保和商保的覆盖面和报销、药品和器械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的问题。2023年,2万多名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前往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就诊。
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改革成效显著
在生态领域,深圳实施气候投融资改革,2023年以来先后遴选了两批次196个气候投融资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91万吨;构建全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完整体系并率先开展核算,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功能“有价化”核算“生态账”。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赛道,拥有万亿元级广阔市场空间。目前深圳已拥有该领域集模具制造、电子配件生产、软件平台开发、产品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深圳创新无人机管理制度,放开部分微轻型无人机试飞空域,同步建设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确保“飞得起来、飞得安全”。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总产值达900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
“一子落”带动“全盘活”,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立足全局、观照全局,深圳为全国改革发展破冰突围、探路先行,势必将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