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价值导向谋划改革举措

2024-07-03 中国发展网

本报评论员 杜壮

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不能变。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深化改革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全国财政支出中,约有70%以上用于民生;仅今年前4个月,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就惠及7030.62万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594.95亿元,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2.37亿“长三角居民”来说,越来越便捷的不止出行,还有越来越多的跨省通办服务应用及其背后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2023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让每个孩子不只“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高超的改革智慧,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改革造福人民的正确方向,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早在200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一文中指出:“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

民生“关键小事”就是政府“头等大事”。不论是“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里的民生考量,还是“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民生为大”需于细微处破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要深入推进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等民生领域改革,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用改革力量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责编: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