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24-09-2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陈荟词

“京城史上最大规模灯会”“国庆黄金周火车票开始发售”……这段时间,北京再次进入“国庆”时间。上班途中路过天安门广场,也能看到国庆75周年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正在搭建。

五年前的同一时间,彼时我在北京求学,也见证了70周年国庆的盛大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那年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这样的旋律。我当时还“跟风”在网上搜索了这首《我和我的祖国》的琴谱,打印出来贴在了家里古筝旁边的墙上,如今纸页已经微微泛黄。今年是我来北京的第七个年头,这台古筝也是我唯一一个从老家带来北京的物件。

1963年,焦裕禄在黄沙弥漫的河南省兰考县种下了一棵泡桐树,历经60余年,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成活率高、生长快的泡桐,让兰考摆脱了风沙,也让兰考人民摆脱了贫困。

人们发现,生长在黄河河畔的泡桐木质疏松、不易变形,是制作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的好材料。20世纪80年代起,兰考人民就地取材,逐渐开始用泡桐学做乐器、开乐坊,已经形成了集制作、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为一体的民族乐器完整产业链。打开电商平台搜索“古筝”,不少销量靠前的产品产地都源自河南兰考。

“乐器脱贫”是兰考脱贫实践的一抹亮色。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贫困县的情况复杂多样,兰考极具代表性。1962年的一个冬夜,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首次提出“兰考之问”:“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014年春,兰考面对嘱托和期盼,再次提出了被很多人压在心底已久的“兰考之问”:“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为什么没脱贫?”

兰考坐落在黄河之滨,曾常年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之苦。后又受限于底子薄、基础差,产业不兴,经济没有支撑。兰考将脱贫攻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找准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拔下了穷根。2017年3月27日,河南正式宣布,兰考率先脱贫,成为全国首批摘帽的两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另一个是“革命圣地”井冈山。

2021年9月,河南以“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开发区改革。依托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机遇,兰考经开区打造了郑开兰科创产业园、现代家居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7个功能园区,引进富士康、光大等一批世界500强和正大、立邦、万华禾香、杭萧钢构等4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转型发展路径。

兰考南高铁站建成运营,日兰高铁全线贯通,兰考被纳入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街角花园绿意盎然……因为这些年在外求学,我只在每年的冬天和夏天才会回到兰考,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印象更为深刻。小时候和朋友在院子里玩耍,每当头顶有飞机飞过,我们都会开心地蹦起来一起喊“飞机飞机等等我,我去北京上大学!”那个时候的北京在我们心里很遥远,而现在只需要四个小时的高铁车程,就能从兰考直达首都北京。

工作后,我也几次带着“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任务去了张庄、白云山村等兰考几个著名的乡镇实地采访,看家乡的文旅发展,感受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成果。几天前,我微信置顶的“合家欢”群聊中,家人分享了一条新闻《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这才得知今年丰收节的主会场就设在兰考。

70多年来,兰考县从昔日“三害肆虐”时亩产42.6斤,变为了如今“沃野千里”吨粮田的丰收景象。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吉祥物之一“桐桐”就是以“焦桐”为设计灵感,头上是盛开的泡桐花,既是兰考人民治理“三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见证,又象征着兰考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经过兰考人民几十年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当年的“三害”已经成为兰考发展的比较优势。兰考利用黄河故道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以前的沙地、盐碱地种出了沙地红薯、碱地番茄等优质绿色农产品。昔日的一株株泡桐苗,不仅孕育了“中国民族乐器之乡”,也长出了蓬勃生长的现代家居产业,还为兰考引来了环保、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责编: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