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海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川渝大地持续“高烧”,酷热难耐。
8月,老家一位朋友李启熬不过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高温,“逃离”工作所在的城市——气温42摄氏度的重庆,将日常生活调到消夏度假模式。他在微信朋友圈炫耀:“重庆热成了‘火焰山’,我回曾家山‘清凉游’,巴适!”李启提到的曾家山,位于我的家乡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是一处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即使在8月份的三伏天,气温也仅有23摄氏度。
风光如画的曾家山似一条长龙盘旋于秦巴南麓、川陕交界,是一块总面积5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4%的高山台地,平均海拔1400米。在这里,随处可见莽莽青山。群山所散发出的绿,像泉水一般流淌,明亮而甘冽。炎炎夏日,一茬接一茬的游客自驾前来畅享清凉,消除暑气。一些社交平台还发布了在曾家山观日出看云海、望星空赏银河的短视频,真是优哉游哉,乐而忘返。
20世纪90年代,远离城区的曾家山还是交通不畅、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场镇上,一条狭窄的老街随势赋形、曲里拐弯。总共寥寥几家颇具年代感的店铺,就有两三家生产经营玉米的加工品。彼时,曾家山能让人记住的好东西似乎不多。据说因为海拔较高,曾家山种植的玉米品质好、口感佳,晒干后的玉米粒被碾压粉碎后称作米珍。熬煮的米珍稀饭色泽金黄,口感黏糯香甜,盛上一碗热腾腾的米珍稀饭,再配上一碟泡菜或是辣子佐餐,不消一会儿就碗底朝天,既熨帖脏腑又抚慰人心。虽说家乡人都爱吃曾家山的米珍,曾家山玉米也是朝天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单一的小农业让农户土里刨食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进入21世纪,曾家山“凉资源”的价值引起重视,并逐年释放出“热效应”。曾家山的农村人口占95%以上,当地不少农户一改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传统,陆续开办了农家乐。
今年夏天,我和家人来到曾家山避暑,入住位于大山腹地的李家镇永乐村一户农家乐。王姓老板介绍说,曾家山里,仅永乐村就有大大小小100多家农家乐。谈到自家的经营状况,老板预估“今年收入十多万元没问题”。
曾家山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城里人前来避暑休闲,就连邻省的人也来这里观光旅游。“这里不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气温也只有20摄氏度出头。每年三伏天,我都会来住上一段时间。”来自陕西省汉中市的一位老伯说,他是曾家山的常客,儿子每年驱车160多公里把他送到曾家山避暑养生。
“小小山村搞起了‘跨省经济’。”言谈中,王姓老板流露出几分自豪,也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党的十八大以来,朝天区建成了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地质观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曾家山“百里新农村走廊”,被誉为四川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曾家山模式”,吸引了省内外地区及外国专家前来考察。
今天的曾家山,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初具规模,曾家山蔬菜产业也成为朝天区五大农业特色名片产业之一。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生态优势,持续做大做强“曾家山蔬菜”名片,曾家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山蔬菜品质高,热销成都、重庆等地。
相逢不如偶遇,得知我的避暑之旅,李启邀约我去他的老宅做客。李启是从曾家山走出去的大学生,多年前,他嫌弃故乡“净是土”,急切地想要逃离。现如今,这里成为了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李启的老宅位于曾家山的深处,我上门拜访时,正赶上老宅翻新改造。李启说,过不了几年他就要退休了,到时候会在曾家山常住,也有可能在老宅经营一家“揽星辰入眠,闻鸟鸣而起”的民宿。“以前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曾家山人,现在我很骄傲我是曾家山人。”
改革去旧貌,开放换新颜。如今的曾家山人,他们像加工米珍一样,经历碾磨,逐渐剥落“闭塞”“贫困”外壳,“开门见山”吃上了“生态饭”,背靠山水美景、手握康养美食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
莽莽曾家山,它的变革和发展是西部山区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曾家山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西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