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要素:流动到企业的“毛细血管”里

2024-09-2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洽棠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部分第二段对资本市场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过去10年,是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奋楫前行、快速发展的10年。同时,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依然在路上。除了资本市场改革外,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也应分类推进改革。

对于《决定》中资本市场改革的相关论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整体看,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决定》资本市场部分开篇即点明这一核心目的。相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投资端的重要性,只有加强投资端改革,保证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才能让投资者更有信心参与资本市场,相应的融资才有资金支持基础;塑造投融资并重的市场,才能更好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将源源不断的居民储蓄引向科技创新领域,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

进一步围绕着健全投融资功能这一目标,《决定》还作出多项部署,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表述,涉及领域更广、改革举措更具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而本次《决定》内容包括“支持长期资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市制度”“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完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规范约束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标准统一”等。部署既涉及退市监管,又覆盖持续监管;既包含长期资金,又囊括区域性股权市场。

罗志恒表示,相关“改革要求”纵横交织,互相影响,但背后显示出3条清晰的改革主线:一是多维度发力,着力于提高投资回报;二是完善政策体系,鼓励长期投资;三是提高公开市场股权融资的包容性、精准性,做好和非公开市场的制度衔接。

罗志恒表示,关于下阶段进一步落实改革和完善配套政策举措。一是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吹哨人”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监管过程。二是入口出口两手抓,动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是重视交易机制改革,完善做市商激励机制,逐步研究推出符合我国市场特色的“T+0”制度。四是提高资本市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协调性,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在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看来,资本要素配置体制改革应形成资本从低效率国有经济向高效率非国有经济流动配置的结构,并重建资本能够流动到大量容纳就业中小微企业的毛细血管系统。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6月25日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着力加大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支持。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模式,满足企业灵活用款需求。发挥好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深入推进“信易贷”等服务模式。落实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措施,加大对初创期、种子期创业的支持力度。

周天勇表示,改革方向应聚焦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歧视性规定,完善对民营企业融资银行贷款体系,恢复中小微企业融资毛细血管渠道等方面。

【责编: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