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9-2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安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纳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加上“着力”二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为何高度重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直接的理由是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和衡量标准。可以说,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认为,在企业生产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体现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程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在供求对接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体现生产端对需求端的回应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在国民经济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经济发展早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但进入发展中后期阶段,要素投入的贡献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步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表示:“我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到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

该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少专家都曾基于自行研究给出过政策建议。高帆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既取决于“技术”因素,即科技的进步程度,也取决于“制度”因素,即经济制度的调整能力,因为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会形成激励和保障作用。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此汇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统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刘俏看来,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能否找到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动能,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更加彻底的改革开放举措释放这些动能。“分析显示,推动我国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动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有关专家认为,第一,我国拥有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生产率增长空间。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更多指的是“产业的数智化转型”,通过5G/6G、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驱动产业的变革,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第二,新基建投资——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改善民生所需的基础设施。围绕新型工业化的新基建涉及产业变革,以及跟产业互联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包括跟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

第三,大国工业。未来中国制造业的GDP占比需要维持在23%左右,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将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带来广阔的空间。

第四,改革开放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技术变革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除技术变革外,“彻底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能形成一个庞大的制度红利空间,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巨大空间,从而推动生产率的进一步增长。

第五,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投资的规模不仅可以抵消传统节点行业(例如房地产)投资下滑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将通过产业和技术变革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进一步提高的巨大空间。

【责编: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