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春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口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的畅通流动,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从未止步。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开始起步。1980年明确“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提出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转变“统包统配”就业模式。1983年出台《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推动人才合理流动。1988年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成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逐步起步。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全面展开。1995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1998年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基本确立。2003年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消除流动限制。2007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逐步健全,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逐步完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2016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印发,首次明确劳动力等五大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及重点改革任务。2022年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经历了深远变革,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形成了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的新格局,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实现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保障了重点群体的就业,提升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了市场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表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亟须通过进一步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合理配置、均衡分布的高素质现代化人力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进一步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人力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成为统一要素市场首要讨论的问题,是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劳动力要素作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的兼容体,其市场化不仅能够反映城市活力、城市发展潜力,而且越来越主导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格局。”有专家分析认为,必须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仍在路上。从官方发布的文件来看,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引擎,畅通城乡劳动力流动渠道,打破人才跨区域流动壁垒等。
对于如何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各界有着普遍共识: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以技能培训跟上时代步伐,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等。